《社論》民眾落實防疫 急診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患

新冠疫情升溫,連三日確診個案數已突破四萬人,預估在五月二十日至六月十日疫情會達到高峰期,在連燒二十二天之後,確診數才會逐漸往下降。連三日突破四萬人確診,也聽到周遭出現救護車的聲音,令人感到驚慌。在疫情高峰尚未來臨前,民眾要有適當防護及衛生習慣才行。

由於台灣本土疫情的延燒,民眾若因身體不適而要到急診看診,則須要等二至三小時才能看診、拿藥;再加上,醫院急診外擠滿要做PCR採檢的患者,有醫師擔心會因此造成其他急重症的患者醫療被排擠。指揮中心也將滾動式的調整,未來也將診所加入採檢的行列,再增設供應點,希望能改善此問題。

請把醫療資源留給需要的人;一般來說,會到醫院急診就醫看診的人,身體都已處於非常不適的狀況之下,再加上醫院現有的醫療人力之下,要處理急診就醫的民眾、又要處理採檢PCR的民眾,造成一般就醫過程需要花雙倍甚至三倍的時間才能看診。試想,讓一群身體免疫力低的人和一群不知染疫與否欲做PCR採檢的人都待在同一空間,雖然在等待就醫或做PCR的民眾都有戴口罩,但難免不讓人感到憂心。

台灣急診醫學會也呼籲,將急診資源留給更需要的病患,減少大家舟車勞頓,也減少在急診交互感染的風險,建議大家採檢改社區採檢站,輕症可以線上看診。另推薦三款好用APP,全民社交距離(風險評估)、健保快易通(查詢報告)、健康益友(看診拿藥)等。

若有確診者密切接觸史,類COVID-19症狀(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等),或是快篩陽性,建議可以先到社區篩檢站篩檢。有些社區篩檢站還可以網路預約減少急診等候時間及交叉感染風險。在有嚴重臨床症狀的情況之下,若出現有警示症狀: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發燒,體溫小於三十八度C的情形下,心跳分鐘超過一百次、無法進食或喝水或服藥、過去二十四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等,只要符合其中一項,不管有無接觸史、是否接受匡列隔離、家用快篩陽性或是確診個案等,都應到急診就醫。

近來,新冠肺炎居隔時間、疫調等也慢慢在鬆綁,但是,基本的防疫還是要落實。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