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海嘯 政府應更注重孩童染疫風險

台灣少子化問題近年已日趨嚴重,疫情更讓狀況雪上加霜,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台灣人口數已連二年呈現負成長,去(二○二一)年全年每月出生數皆低於死亡數,不論是結婚率或新生兒數同創歷史新低,無怪乎美國中情局(CIA)公布去年全球生育率預測,台灣總生育率名列全球最後一名;而本土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飆升,讓兒少病例已超過一千多例,包括二名幼童因染疫而重症死亡,讓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保護力不夠,政府真的要超前部署,強化兒童防疫工作了!

按內政部統計,以去年全年台灣出生數為十五萬三千多人,比起前(二○二○)年更大幅銳減一萬一千四百多人,在少子化日趨嚴重的台灣社會,生小孩已屬不易,更別說每月撫養費用是一大筆開銷,要將其養育成人更不易;而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雖多是輕症,但仍有部分演變成重症,據美國CDC也指出,Omicron所導致的兒童住院率,比Delta病毒還要高,更有國內醫師指出,當疫情在社區大規模流行時,全臺恐有數十名孩子染疫病逝,而兒童醫療後續的整備,包括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兒童染疫後送的SOP、幼兒醫療體系的建置等,政府也應要提前準備到位,絕不可輕忽。

事實上,以台灣政府目前的防疫態度,可視為宣示台灣要與病毒共存,追求的是減災,目標要讓重症清零,但在藥物分配不均、輕重症政策不調整下,繼續用「佛系防疫」心態,讓國人躺平與病毒共存,確實有欠缺考慮,我們建議政府,除了在對五至十一歲兒童施打疫苗速度應加快外,建議政府能夠比照育嬰假,給予請假照顧隔離兒童的家長八成薪資,並為所有兒童投保疫苗險,由政府來承擔生育子女疫情的風險。

另有越來越多醫學資料顯示,就算染疫後治癒,人體仍會深受後遺症所苦,主要是因為在感染期間病毒可能會攻擊肺部組織,導致肺纖維化,造成心血管、神經、免疫、凝血、腦部等器官系統受損。兒童不是大人的縮小版,社會需要更細心建置醫療資源,而指揮中心必須強化整體兒童防疫整備工作,未來進入染疫高峰,才能真正確保孩子的健康,相關防疫配套更務必落實,非僅是染疫後共存就可以,強化兒童不染疫,才是保護孩童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