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七升空服役 氣象預報、災害防救更精確

「福衛七號」升空,將接替「福衛三號」任務,繼續監測大氣溫度,中央氣象局表示,「福衛七號」提供的資訊量比「福衛三號」多,不僅能更提高氣象預報的準確度,更能打破地域限制,增加對海洋地區的氣候監測資訊;甚至在災害防救、通訊品質監控上都更為精確。

 

「福衛七號」將接替「福衛三號」,繼續監測大氣溫度,提供更多氣象資訊。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說,兩者資料相同,只是福衛七號的資訊量更高。

 

程家平副局長說,氣象局透過地面、探空、雷達、衛星等設備進行大氣探測,並將這些觀測資訊蒐集進入「初始場(initial fields)」,透過資料同化與運算模型計算,進行氣候預測,當資訊越多,可描述的氣候就越詳細,預報也越準確,所以「福衛三號」及「七號」提供的大氣資訊雖然是科學之用,但經過轉化應用,與民眾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度。

 

而利用衛星監測大氣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打破傳統使用探空氣球的地域限制。因為探空氣球只能在陸地上施放,因此對於海洋上空的氣象監測資料就很少,尤其是海洋居多的南半球,但是有了衛星之後,可以一窺全球的大氣分布全貌,取得海洋地區的氣象資料也越多。而「福衛七號」與「福衛三號」的傾斜角度不同,「福衛七號」是24度低傾角的衛星,因此可提供比「福衛三號」更多的資訊,尤其是熱帶海洋地區的資訊量預估可增加4倍。

 

衛星偵測的資訊,透過更精細的運算,可用來進行農業氣象預報。氣象局與農委會農試所4年前合作進行農業災防計畫,不只提供各鄉鎮農業氣象預報,配合農作物的作區、作物與天氣條件進行監測與分析,研究作物生長周期與天氣的關係,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認為,從「福衛三號」到「福衛七號」,提供的氣象監測對農業非常有幫助,尤其在調整作物栽種與災害防救上,貢獻良多。農委會也與科技部架設資訊平臺,保持密切聯繫。

 

而除了氣象偵測,「福衛七號」還有其他貢獻。因為「福衛七號」發射在520公里以上的太空中,因此除了大氣的對流層、平流層之外,中氣層與增溫層,及兩者中間的電離層都可以監測,而電離層對反射無線電波功能方面功效頗大,會直接影響通訊品質,因此「福衛七號」對電離層的監測資料,也可提供做為通訊監測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