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一本拉近聚散橋樑的雜誌——《復興崗新聞人》

程富陽》一本拉近聚散橋樑的雜誌——《復興崗新聞人》
程富陽》一本拉近聚散橋樑的雜誌——《復興崗新聞人》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中華民國111年1月11日11時11分,復興崗新聞系友會的第三屆第2次會員大會,假台北英雄館7樓宴會廳隆重登場,並發送110年版的《復興崗新聞人》雜誌。承辦的系友會特別選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時程宣布大會開始,說來還真是難得;因為,下回要碰到這麼多1字頭的時程湊在一起,只怕得要千年之後;屆時,也不知道是處於哪個時代的牛年馬月了。

悠悠洛陽道 此會在何年?

的確,時間既不等人,也容不得人等;唐代陳子昂有詩為證:「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描寫的就是時間如何無情的消逝、不為人停留;詩裡頭一個「隱」字,一個「沒」字,把時光頻催日與夜,不為離逝而稍停的無情,刻畫的是入木三分,至於何時相見,詩人只能以不解示意;想來,連詩人應也不知何時才能確定下次何時相會。

不過,復興崗新聞系的系友大會,就好像專為治癒療傷分離或久別難逢的良藥;每年來到開大會的時候,也就是提醒分居各處的系友,準備回娘家探望一下了;而這個娘家,且不用搭轉多次捷運回北投的復興崗,因爲復興崗新聞系友會十年來的召開地點,一律不變的設在台北捷運西門站的「國軍英雄館」,由台北火車站各線搭捷運前來,都可一次到站,既不用「隱」,也不會「沒」,每年均在此為返家的系友特留一席英雄座位。

每年系友搭車前來,互訴經年離情,享宴珍饈一頓,大飲醇酒三盅,只繳餐費700,年費500,就可暢敘半日的歡樂慶餘,順便領一本精緻美奐的《復興崗新聞人》雜誌,既沒「送送多窮路」的哀戚,也無「悲涼千里道」的艱險;只有「歡言得所憩」的舒坦,與兼得「美酒聊共揮」的美好時光。

十年磨一劍 今日把示君

今年不但是復興崗新聞系友會成立的第十年,也是出版《復興崗新聞人》的第十期;誠如本期封底所呈現的數行寄語:「勾踐十年生聚,臥薪嘗膽,聚積財義,終成復國大業;左思十年揮筆《三都賦》,述盛德於弦,懷舊蘊於遐,而能洛陽紙貴;賈島十年磨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綠崗十年群英聚,系友吟詠數當年,方匯十本『復興崗新聞人』年刊,特此為誌。」這席文字,其語意當可濃縮承辦這本系刊全體編輯同仁,十年來的共同「心語」。

的確,十年磨一劍,何其難?而這本政校新聞系系友籌辦的《復興崗新聞人》,在1期吳東權老師的精神感召下,在12期林亦堂理事長的無私引航下,在15期楊鴻博總編輯的精心指導下,在25期李紀岡副總編輯的熱忱執行下,可説是每年磨一劍,連續十年劍出鞘,鋒芒露,頗有元人張可久在《雙調.慶東原》詩中:「詩情放,劍氣豪,江中斬蛟,雲間射鵰,席上揮毫。」那幾分兼融艱辛與豪邁的情境。且本刊繼前2年突破舊例,除由系內供稿外,也廣向崗上各系徵文,果然一方呼應,八方匯集,讓109年的《復興崗新聞人》大放異彩。

文稿擴視角 多元新風貌

今年,副總編輯兼執行長的李紀岡學長銜總編輯之命,再度大破大立,把文稿的來源觸角,更廣伸至海外的復興崗人及國內的知名作家、媒體記者,以為共襄盛舉,期開創一個更新的多元風貌。於是在110年版的第十期《復興崗新聞人》,我們既可看到曾任中央日報記者陳膺天撰寫《天地逆旅一甲子》的蘊厚佳作,亦可品閱前中央社特派資深記者左化鵬流瀉《金馬獎異彩,美國女孩》的幽默文風。

閱者既能同懍國內資深媒體人王丰筆運《唐慧琳的英靈永垂不朽》的悲壯悼文,及夏珍女士隱露《我和老友炎元人生相遇的『六眼』緣份》的深邃友誼;亦可深情感受作家楊艾俐抒懷《母親跟隨主意往天堂》的款款親情,及媒體人李艷秋女士默禱《坐望窗外夕陽》的生命樂章;既可鑑賞旅居海外系友曹近曦執筆《一位終身的英文戰友~賴世雄同學》的同窗光彩,亦可翻閱海峽對岸年輕背包客韋啟俠,為本刊紀錄中華民國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家鄉《江蘇鹽城郝榮莊遊記》的行旅觀察。

精誠革命心 激盪崗上情

111年復興崗系友會,更藉一篇《同舟共濟為藝術 拋磚引玉籌畫室~讓復興崗人的溫暖飛揚起來》的文章,揭起一筆為校友募資贊助經費,協助長期以無償義助本刊提供各類漫畫的專七期美術科吳信和畫家,為其在台東一所已破舊的畫室進行修整;雖說提供的幫助力量有限,但卻讓所有復興崗人那種精誠互助的革命精神,得以彰揚。此次大會,信和大師遠從台東專程趕來出席,並當場運筆一幅栩栩如生的「飛黃騰達」國畫畫作,致贈系友會,以祈祝系會運轉順利,國運昌榮如虎,為今年的系友大會更增添一幕動人的故事。

誠如新聞系友會理事長林亦堂博士,在本期系刊首篇《復興崗新聞系友會是我們共同的家》中所言:「歲次壬寅中華民國喜迎建國111年之到來,恰逢母校立基70年,又值我『復興崗新聞系友會』成立10載雙慶,陽明山前的子弟為欣為賀自是當然。而歲月不居,滄海翻騰,新局新面,相信我們目標不變,定力不變!」

復興崗新聞系七十年及新聞系友會十年,迄今畢業系友超過3千人,系友會人數亦逾150人,這個散處世界五湖四海,分居台灣南北離島的一群人,卻都因緣聚會齊心為這個「家」的共同信念,穩步向前邁進;而《復興崗新聞人》扮演拉近聚散橋樑的角色,正是讓這群所有思念故里而欲返鄉的復興崗人,能在其內心激湧一股「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的返家情懷。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復興崗新聞人雜誌封面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