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設處的背後

我國將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外交部長吳釗燮說,這是我國在中國大陸邦交國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意義重大。立陶宛政府也表示今年秋天將在台設處。此事對我國自是一項外交斬獲,但實質上對立陶宛發展東亞經貿還可能比較有利。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人口約與台北市相仿,人均2萬美元,但因相距遙遠,與我國關係極有限。我國早已在鄰近的拉脫維亞設代表處,至今都還監管愛沙尼亞與立陶宛兩國事務。去年立陶宛曾獲我方捐贈10萬片口罩,故於今年6月下旬宣布將回饋台灣2萬劑AZ疫苗,雙方關係友好。但這只是表象,若了解雙方互設處的背景,才可窺探實情。

首先,立陶宛曾於今年5月退出了大陸與中東歐國家共建的「17+1」合作機制。因川普展開中美貿易戰,並積極禁止和華為等企業往來,同時也強迫相關國家跟進,以至於上述17國中有超過10國陸續和美國簽署「乾淨網路」計畫備忘錄,以限制華為在當地建設5G網路設備。

此政策對中方打擊甚大,認為這些國家都聯美反中,故影響中國大陸在當地的投資意願,而這也引起合作國家不滿,認為中方半途而廢,無利可圖反而受到傷害,甚至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持續增加,導致國內反中情緒高漲。

再者,一些國家認為,中國利用「一帶一路」計畫有意掌控該國的戰略設施,比如5G通訊、港口與機場等,有害國安。甚至「17+1」機制被視為是分化歐盟的利器,例如匈牙利在歐盟對中國人權問題決議時,經常支持中國。此外,還有「俄羅斯因素」。因中東歐國家都曾受前蘇聯的威脅,反共意識與人權理念甚強,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這些國家都對俄國更加反感,並配合歐盟採取經濟制裁。

相對地,當前中俄友好,還共同支持殘害人權的白俄羅斯;尤其,去年10月立陶宛祖國聯盟黨新政府成立,強調價值觀外交,自然與中國日益保持距離。

為挽回這些國家的信心,2020年底中國放利並與歐盟談成《中歐投資協定》之後,中方順勢而為,在今年2月初由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舉行「17+1」視訊峰會,並加碼提出大額投資計畫。但中方幾經疏通,仍有包括立陶宛等6國僅派部長級官員與會,甚至揚言退出此機制。立陶宛還表示,有意在台灣開設經濟代表處,以拓展雙邊關係來表示抗議,同時也向美國表忠,讓北京顏面無光,可見雙方積怨已深。

中東歐是中國進入歐洲大陸的入口,立陶宛更是中歐鐵路運輸重要的中轉站,對「一帶一路」的地位重要。目前除立陶宛外,還有愛沙尼亞及部分東歐國家也考慮退出「17+1」,他們是否也會來台設處還有待觀察。立陶宛設處案雖是台灣外交的勝利,其實更是大國博弈的結果,政府後續還須注意中國大陸的反彈並妥善應對。(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