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縣5噸頭等蜜滯銷 養蜂業者苦撐

新竹縣湖口鄉蜂蜜產銷班第1班長劉興奎,養蜂20餘年,仍醉心鑽研於研究蜜蜂。(莊旻靜攝)
新竹縣湖口鄉蜂蜜產銷班第1班長劉興奎,養蜂20餘年,仍醉心鑽研於研究蜜蜂。(莊旻靜攝)

新竹縣湖口鄉蜂蜜產銷班第1班長劉興奎為了妻子深受疾病所苦,開始投入養蜂,曾經歷「顆粒無收」之苦,今年盛產,卻又碰上疫情,導致銷售不順, 他的蜂蜜獲選今年新竹縣蜂蜜評鑑、全國蜂蜜評鑑頭等獎,賣不出去的量達5噸只能暫時留倉,期望大家快將優質蜂蜜帶回家。

劉興奎說,這行投入成本至少要200萬,政府沒有任何補助,而年輕人有意從事者少,多為小型養蜂者。劉興奎說,蜜蜂除了產蜜具有經濟價值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授粉,若無蜜蜂授粉,農業則無法發展,在國外養蜂為金字塔頂端,國內卻呈現倒金字塔,養蜂人數少、較不受重視。

因氣候條件轉變,過去曾面臨顆粒無收的狀況,今年雖然量產,卻也因疫情影響,導致實體通路幾乎無法營業,獲得今年全國、新竹縣2個頭等獎的5噸蜂蜜,都還苦無銷路,讓劉興奎與不少養蜂業者十分苦惱。

劉興奎說,新竹縣共有4個蜂蜜養殖班,多半面臨銷售問題,他粗估留倉的蜂蜜可能達120噸以上。面臨假蜜、調和蜜的低價競爭,劉興奎嘆,純蜂蜜反而滯銷,即使過去曾獲得蜂蜜評鑑特等獎,今年又在新竹縣、全國評鑑均拿頭等,但彷彿「當1日公主」,銷售仍陷困境。

有別於大多養蜂業者代代相傳,劉興奎踏入養蜂之路,源於20多年前因妻子罹患腦膜瘤,曾動過8次險些生離死別的手術,他開始尋覓自然療法,鑽研蜂療,從此踏上養蜂產業。

劉興奎說,在採蜜季節,常常夜深出門、凌晨方休,帶著帳篷、蜂箱就往中南部的山區跑,即使在「淡季」,他也在蜂場記錄不同材質的蜂箱、溫度,對於蜜蜂的影響,甚至還研發不須添加花粉的蜂糧,降低養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