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蕭麗虹人去畫永留 收藏品捐贈北美館

簡秀枝》蕭麗虹人去畫永留 收藏品捐贈北美館
簡秀枝》蕭麗虹人去畫永留 收藏品捐贈北美館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用買菜的錢,收藏藝術品,幫助藝術家」,這是已故竹圍工作室負責人蕭麗虹(1946-2021),一生的態度。

她的善行義舉,鼓勵與資助了許多年輕藝術家,同時也豐富了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收藏。

這個從去年5、6月提出的捐贈計劃,經雙方團隊的討論,決定捐出26位藝術家的43幅作品,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包括水墨、書法、油畫、攝影、録像與裝置等綜合媒材作品,其中包括北美館尚未收藏的藝術家作品,及部分典藏藝術家所缺少的階段性關鍵作品。

捐贈儀式 苦等主人 胡不歸 病逝噩耗 撕心裂肺 嘆奈何

捐贈儀式,從林平前館長,延後並移交給王俊傑館長,大家等著蕭麗虹返國親自主持,怎奈人沒等著,傳回來是蕭麗虹病逝消息。

11月12日藝術界銜悲忍痛,聚集在北美館在地下樓圖書文獻中心,一起緬懷蕭麗虹,同時也舉行簡單的捐贈儀式。

台灣鍊水公司董事長陳光雄,代表家屬,出席聚會,難掩失去愛妻的悲傷,靜坐一隅,時而接受藝術界友人的問候,寒喧幾句,大多時間,靜默聆聽藝術界友人對蕭麗虹的追思點滴。

蕭麗虹生前第一件收藏品是已故藝術家吳學讓,創作於1976年的《群鵝》,陳光雄昨天以家屬身份代表捐贈,由王俊傑接受捐贈。1976年正是陳光雄帶著蕭麗虹返台定居,對他們夫妻來說,意義非凡。

蕭麗虹是於今年元旦,無故在住家暈倒送醫,本以為心臟病相關的家族遺傳,一經檢查,卻發現是胰臟毛病,擴延肝臟,隨後並作了3次化療,但成效不彰,在親友的建議下,轉赴新加坡接受特別高端儀器的特殊治療,5月6日赴星,8月30日就傳出病逝的噩耗,藝文界同感震驚。

洋媳婦靠著婆婆啟蒙藝術 流利英文閱歷 直搗外交群

蕭麗虹是香港人,主修總體經濟學,與台灣籍留學生陳光雄,在美國留學時,相識相戀成婚,婚後配合夫婿就業腳步,曾在美國、瑞士與新加坡等地,從事經濟研究工作。1976年當陳光雄決定束裝返國時,一句閩南話都不會說的蕭麗虹,跟著先生腳步,搬回台灣定居、創業。

滿口英文與廣東話的蕭麗虹,被街坊鄰居稱為「洋媳婦」,但她非常柔軟而識大體,放下海歸學人的身段,也把總體經濟研究的專業,擺在一旁,專心相夫教子,學習成為台灣媳婦。

陳光雄媽媽,出身自書香世家,對於琴棋書畫,頗有心得。蕭麗虹與婆婆保持密切互動,並跟著婆婆去上插花課,學習揑陶,逛畫廊,在婆婆的帶領之下,拾級而上,逐漸向藝術靠攏,培養出興趣。

1970年代,有許多外交官派駐台北,例如,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1917-2010)夫人就是藝術家,蕭麗虹以流利的英文,以及早年留學工作的海外見聞,很快就打入當時的外交圈,外交官夫人國際訊息豐富,對於當代藝術的出版物也多,已經接受藝術啟蒙的蕭麗虹,很快就抓住主流趨勢,因此在台灣藝術生態還處在傳統、保守時,蕭麗虹已經認識當代藝術,她很快因興趣,而走上陶藝創作,也在許多競賽奬項中脫穎而出,作品也被包括北美館在內的美術館收藏。

例如,蕭麗虹曾於1991年及1994年兩度在北美館舉辦個展,並在1989年、1992年分別獲得北美館主辦的「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及「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奬,搖身一變,從經濟分析專家,家庭主婦,變成藝術創作者,讓她對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台灣土地,有更多的心得與期待。

北美館為實驗創作背書 蕭麗虹捐畫報恩不手軟

因為對藝術的投入蕭麗虹認識了許多藝文界朋友,充分了解台灣藝術界生存的困境,尤其尚未成名的菜鳥藝術家。主修過經濟學系的蕭麗虹,採取經濟手段,幫助年輕藝術家,比如說,有藝術家作展覽時,她會去看展覽,然後順手買作品回去,除了活絡經濟之外,讓藝術家馬上有收入,可以維持繼續創作。

從商的丈夫陳光雄力挺蕭麗虹對藝術家的佈施。當蕭麗虹說是以「買菜錢」,購藏藝術家作品時,不足之處,陳光雄掙一隻眼閉一隻眼,全力買單,蕭麗虹很快就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女伯樂。

除了買畫支持藝術家之外,蕭麗虹知道,台灣藝術家更需要舞台以及國際發展機會。

1995年蕭麗虹利用家族的舊雞寮,改裝轉型為藝術家的展演、駐村創作的基地,取名「竹圍工作室」,成為台灣民間自力建構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先行者與典範。

從1995年迄今,竹圍工作室已經累積25年的時間,服務了500位以上的藝術家,也與250個以上的國際藝術機構與組織,保持互動,留下的實體文獻與出版,以及網路內容儲存檔案資料,十分龐大,為台灣留下近幾十年來國際發展的珍貴文獻,以及與國際組織或機構,互動對接的know how,彌足珍貴。

由於近年生態環境丕變,包括竹圍工作室附近的交通動線,也因公共工程的介入,風水景觀逐漸被破壞掉,再加上,身體漸有狀況,「老之將至」的想法開始出現,蕭麗虹萌生退居幕後,於2021年底正式關閉「竹圍工作室」的實體場域,轉作文獻出版的整理。

蕭麗虹在接受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訪問時,曾含蓄表示,她希望至少還能再活5年,讓她把「竹圍工作室」的重要文獻與檔案,去腐存菁,成為第三本著作。

懇求上蒼再給5年 完美作結 竹圍工作室息燈難 餘波蕩漾

近年,「竹圍工作室」一直埋首於收尾工作,蕭麗虹也認知到,人生的無常與藝術永恆性,她希望把大半生收藏累積的藝術家作品,分門別類,以不同地域關係,捐贈給最適合的美術館,讓藝術家作品,真正進入美術館,受到專業的研究、展演與典藏,那才是一勞永逸,也是對藝術家最大的回饋所在。

為了感念北美館早年鼓勵且支持她作實驗性展演,給予兩次展覽,兩次授獎的情誼,蕭麗虹的捐贈也就從此美館開始。

就在彼此的整理、協商達成共識之際,臨門一腳的捐贈儀式,却隨著蕭麗虹身體微恙住院、甚至出國就診而喊停,雙方都等待與期待蕭麗虹病癒出院,再隆重舉行。

計劃,果然趕不上變化,今年8月30日,噩耗傳來,蕭麗虹因胰臟癌併發肺炎,病逝新加坡。

蕭麗虹25年成立「竹圍工作室」,持續協助藝術家,進行展演、研究與國際連結,不但是國內民間版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典範,常年扮演公共政策的諮詢、委託,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居功厥偉,因此,獲選為「2021年台北文化奬」得主,即將於11月26日,由柯文哲市長頒贈。

趕在台北市文化奬的頒獎之前,北美館昨天就公開舉行捐贈儀式,並邀請蕭麗虹生前的藝文朋友,共聚一堂,在見證蕭麗虹胸懷藝術情、發揮捐贈大愛之餘,也抒發感懷,彷彿成為蕭麗虹逝世後的小型追思會,尤其受過蕭麗虹資助過的藝術家群,生前互動頻繁的藝文人士,都參與活動,氣氛十分感傷。

蕭麗虹 拼完一生,愛留人間 王俊傑 紅了眼眶,不能自己

捐贈儀式由北美館長王俊傑主持,本身也是藝術家的王俊傑,紅了眼眶,他拿著麥克風,久久不能自已,感傷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追思會中,播放了蕭麗虹生前最後一支紀錄短片,束著髪巾的蕭麗虹,略有病容,她娓娓細訴以洋媳婦,下嫁到台灣,本以為自己就是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沒想到在婆婆的啓蒙帶路下,學習插花、賞陶藝,逛畫廊,接觸了藝術,藝術果真迷人,慢慢讓自己從藝術創作者、藝術收藏者、藝術行政,成為十足的「文化人」,讓她這一生充滿繽紛色彩。

蕭麗虹說,北美館有情深義重,最早認識蘇瑞屏代館長,慢慢跟更多館員熟悉,為感念北美館早年鼓勵且支持她作實驗性展演,例如,1991年、1994年兩次個展,並在1989年、1992年分別獲得北美館主辦的「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及「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奬,埋下深厚情誼。

王俊傑肯定蕭麗虹生前所完成的兩大任務:

一,1995年竹圍工作室的成立,引進國際合作,同時,熱心參與公共政策。

二,長年購藏藝術作品,資助年輕藝術家,雖非大量體,大金額,但純粹的贊助初心,以及持之以恆,持續性的買進,相當難得。

王俊傑說,蕭麗虹於1995年創辦竹圍工作室的那段期間,正是他留學德國的時候,雖沒有直接恭逢其盛,但也感受到蕭麗虹把她對藝術界的熱力,散發到全世界。她的國際交流、溝通能力非常強,不管他走在海外任何一個重要藝術展演場域,都可以看到蕭麗虹身影,她求知若渴,也充份發揮她流利的英文,進行國際交流,幫忙藝術界許多大忙,文化部也常借重她的國際交流能力,幫助湊合國際藝術家來台駐村,同時也對等把台灣藝術家帶出去。

在文化政策的公共事務,蕭麗虹也是當仁不讓,犀利明快,針砭時弊,同時也參與華山、松菸等文創園區,真誠關心台灣藝文生態環境。

對於這樣愛台灣、挺台灣藝術的前輩,王俊傑表達了由衷的敬意。他說,「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蕭麗虹應該會很開心看到這麼多朋友聚在這裡緬懷她,一起參與、見證她的心血捐贈。王俊傑同時感謝台灣藝術圈的支持,預計明年北美館將推出策畫展,希望蕭麗虹捐畫的用心,完全被看到。

莊普 大姐好走 謝謝有妳 無私 不留餘地 提擕後進

只比蕭麗虹小一歲的莊普,還是以大姐相稱。莊普說,他們已經是幾十年的老朋友,從伊通、春之藝廊,他的每一個展覽,蕭麗虹都會親自去看展覽,也會隨手購藏他的作品,蕭麗虹是他的第一個收藏家,並不為過。

伊通、竹圍工作室,都是非營利藝術場所,來往密切,同質性也高。莊普非常感念蕭麗虹對年輕藝術家不留餘地的協助,留愛在藝術界,令人懷念不已,也影響深遠。

數月前,莊普接受國美館邀請,策劃「1980年到2021年當代藝術展」,莊普惦記著蕭麗虹早年的陶土作品,因此他打電話給蕭麗虹,邀她參展。當時蕭麗虹人已在新加坡住院,有氣無力地婉拒參展。當時莊普並不以為意,以為疫情中每一個人都變得無精打采,沒有想到,那是他們最後的交談。幾十年的好交情,就在死亡訊息傳出時,嘎然劃下句點,讓他萬分錯愕。

莊普帶著蕭麗虹給他女兒的簽名書,證明蕭麗虹念茲在茲,還是鼓勵年輕創作者,提擕後進的精神,令人感動。

林平:她沒走,她在everywhere⋯⋯

林平則在追思會中,以感性的口吻說,謝謝蕭麗虹陪伴我們走過重要人生。「蕭麗虹未曾離開大家,她的神魂、回憶,到處都是,她沒走,她在everywhere 。」

林平稱蕭麗虹早期就是個斜槓少女,婚姻、家庭、志業,面面俱到。林平說,她們的緣起,是她擔任北美館展覽組長,蕭麗虹的陶作,參與展覽,並被北美館收藏。

後來蕭麗虹用笑容、用效力與愛,打造藝術界共同的家,成立竹圍工作室,是台灣民間自力去建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典範。蕭麗虹更關心台灣藝術家的生存發展,除了購藏藝術家作品,資助藝術家創作,在公共領域上,也是全力付出,在生態環保上,始終和在地居民一起,追求公平正義。

2010年林平在台中經營22號倉庫,蕭麗虹給予支持,親自南下台中,面授機宜,提供協助,果然產生極大的效益。

至於捐畫給北美館,則是她還擔任北美館館長時,展開開始協商,蕭麗虹對於捐贈的邏輯思考,非常清楚,很在乎每一幅作品的適得其所,例如,屬於台灣藝術家的早期優秀作品,捐給北美館,可望增添北美館典藏面向,並充實研究脈絡。但對於香港藝術家作品,她原本打算捐去香港。

翁淑英、姚孟吟:感謝帶給台灣藝術圈 溫暖與貢獻

捐贈代理人翁淑英說,參與蕭麗虹針對捐贈計畫的整理工作,她倍感榮幸,而整理藏品過程,有如尋寶,跑遍辦公室、住家與竹圍工作室,整理過程中,一路聽著蕭麗虹分享過往,非常難能可貴。

翁淑英分享了當年相關的文字紀錄指出,蕭麗虹是由婆婆帶領她走進藝術天地很重要的人,她常常說,對她這個遠渡重洋嫁到台灣的媳婦,婆婆非常包容,不斷帶她去學習插花、逛畫廊,排遣她獨自來台的寂寞,也鼓勵她用私房錢來收藏藝術品。隨著藏品增多、認識越多藝術家後,蕭麗虹開始思考自己還能做什麼,因此成立「竹圍工作室」,由於藝術的迷人,讓她欲罷不能,當接觸越多,就越希望多做事,個人力量不足,就希望結合眾人力量,讓藝術推廣,不斷向前走。

翁淑英認為,蕭麗虹不只是藝術家,更是收藏家與策展人。由於她在生前曾於北美館舉辦過2次個展,並在1989年及1992年,分別獲得北美館主辦的「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及「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基於感念北美館早年的鼓勵,因此於去年中,主動提出捐贈計畫。

竹圍工作室顧問姚孟吟則表示,該團隊於2019年籌備「竹圍工作室25週年」時,即開始思考蕭麗虹收藏品的專業文字,也思考捐贈事宜,希望收藏品發揮最大價值,當然北美館對蕭麗虹一路的溫暖與支持,是捐贈對象的第一考量,昨天捐贈儀式的進行,也是落實蕭麗虹遺願的重要一步,他們也代表「竹圍工作室」團隊,表達對北美館以及所有藝術界朋友的盛情,她們相信天上的蕭麗虹,一定也感到安慰。

當然,身為藝術工作的一員,她們也齊聲謝謝蕭麗虹,自1976年定居台灣以來,用45年的生命,無私奉獻,帶給台灣藝術圈的溫暖與貢獻,讓她們倍感幸福。

12日的捐贈典藏,共捐贈23位藝術家的43幅作品,橫跨水墨、書法、油畫、版畫、攝影、録像與裝量等綜合媒材作品。

該批藏品中,不只是作品的價值,還有蕭麗虹與作品的故事。例如,極具代表性的書藝家董陽孜,作品《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不見古時月》(1996)筆法流暢,墨韻多變,充滿文學內涵。蕭麗虹與陳光雄,長年旅居在國外,對董陽孜筆下,寓意深遠的漢字,非常著迷因而收藏。

蕭麗虹是莊普作品的收藏大戶,大型裝置作品如《水泥中的花朵》(2010),係透過意象化形式,投注對自然生命的省思,不斷嘗試開創,這樣的觀念,正開啟了蕭麗虹投入實驗創作的勇氣。

賴純純的創作形式多采多姿,《行雲流水篇》(1991)是她以書寫畫面構圖作切割,在肌里變化中,展現溫暖與抒情性。

陳慧嶠的《默照》(1992)剛柔並重,表達女性內心的纖細與掙扎,是交錯反覆的情感寫照。吳瑪悧早期作品《咬文嚼字系列》,利用現成物諷刺社會假象。石晉華《雄獅計劃》(1993)運用廣告刊登方式,提出對當時藝術市場的批判。

因為火災,陳張莉在1990年代的重要作品,都付之一炬。蕭麗虹捐出的《靈與山的對話》(1995)年,是該時期碩果僅存的作品,十分珍貴。

另外,捐贈的藝術家名單,還包括吳學讓、陳順築、蕭勤、梅丁衍、姚瑞中、涂維政、王德瑜、陳文祥、黃文浩、侯怡人、林鴻文、白宗晉、陳龍斌、鄭政煌、黃建樺、紀紐約、鄭婷婷、廖祈羽、杜十三(黃人和)。

12日出席捐贈及追悼會活動,還包括市文化局文創發展科長邱珮瑜、台北國際村總監李曉雯、視盟副理事長郭奕臣、遠流主編曾淑正、一路相伴的捐贈代表翁淑英、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陳彥慈、顧問姚孟吟、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藝術家陳張莉、姚瑞中、王德瑜、黃文浩、林鴻文等人,整個活動,簡單隆重,氣氛溫馨感人。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