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武器化的始祖

上周起,俄羅斯把藉由北溪1號管線輸送到德國的天然氣減少了6成,西方國家認為俄國把能源供應「武器化」,但事實上,類似作法是由美國先開的惡例。

德國有5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雖然美國施壓要各國「拒買」俄國天然氣,但鑑於歐洲國家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過深,一直無法做到,俄國也藉著歐洲對其能源的依賴,要求買方以盧布支付購買而讓盧布的匯率得到支撐。

但這次俄國突然減少對德國供氣,且減供時機正好在德國總理與法國總統等人一起訪問烏克蘭,表達對烏國支持之時,外界因此認為報復與警告意味十足,西方人士也因此指責俄羅斯把能源「武器化」。

不過,開此先河者應該是美國。川普任內為了壓制大陸,與大陸大打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其中就包括斷絕全球對大陸的半導體供應。坦白說,美國這些手法中,影響最大的其實不是關稅戰,而是科技戰,因為這是一種拿供應鏈當武器的作法,美國讓供應鏈「武器化」的結果就是破壞已發展數十年的全球供應鏈的信任度,大家都想搞一套「自主產業、本土供應鏈」。

某個角度而言,美國是最常「公器私用」,把某些國際公共財用作打擊異己武器的國家。最明顯的是全球匯兌訊息體系,按理是屬於全球共用的工具,但美國卻利用其惡勢力硬是要把其認定的敵對國家「驅逐出境」,前有伊朗、北韓,後有俄國都被美國趕了出去。

因此真要說把「經貿武器化」,美國堪稱始作俑者,而且用得最多,俄國的「能源武器化」只是小兒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