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提早退休,人生反而更開闊 老頑童林肇堂精采的醫界冒險記

林肇堂曾是被看好的台大醫院院長人選,突如其來的胸腺癌打亂他的人生,提早於59歲退休離開台大。對於改變他人生軌跡的這場大病,從當初的不甘,到感謝這場病帶來的生涯改變。不是這場病,他不會離開台大醫院,不會有後面台灣北中南醫界的精彩遊歷,也不會對醫者的角色有更深的體悟。

11月8日剛滿70歲的林肇堂,絲毫不顯老,在義大醫院副院長辦公室接受訪談時,他話聲宏亮、笑聲爽朗、神情生動。祕書送茶飲進辦公室,特別跟他說他的紅茶有請老闆多加糖,面對記者「吃這麼甜?」的訝異,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屬螞蟻的!呵呵呵,」然後補充說明:「我血糖控制得不錯,所以有時可以亂吃,」最後又加一句:「醫生也是人,我很有人性的!哈哈哈。」

從小飽受腹痛之苦,立志成為醫師

成為醫生,是他從小的志向。林肇堂思緒回到60年前,「我小學時常腹痛,媽媽帶我看了很多醫師,但都無法確定病因。」大約小學4年級時,有醫師認為是膽結石,安排他照X光。「那時照X光前要先吃一種藥,讓膽囊顯影出來,然後再吃一顆生雞蛋,醫生說雞蛋裡面有油脂,會讓膽囊收縮,可以看出膽囊功能好不好。」他笑說,以當時的物質條件吃雞蛋是難得的事,家裡兄弟姊妹眾多,對他生病做檢查可以吃雞蛋,即使是沒有煮熟沒有調味的生雞蛋,還是羨慕得不得了。

但X光看不出膽囊有問題,林肇堂繼續承受腹痛之苦,媽媽繼續打聽哪裡有高明的醫師,這回帶他去看台大內科一位在外面開業的醫師。醫師研判林肇堂是十二指腸潰瘍,「但那個年代胃腸潰瘍缺乏有效的藥物,我吃什麼呢?吃張國周強胃散!」成分是碳酸氫鈉、碳酸鎂跟中藥的甘草、丁香、大黃、薄荷。「其實就是制酸劑,」林肇堂形容:「吃下後感覺肚子涼涼的,覺得很舒服,然後會打嗝,嘔出來的氣香香的,最重要的是吃了以後肚子就不痛了。」可惜藥效只有半小時,所以林肇堂一天到晚在吃藥。

自小進出不同醫師診間,折騰好久才找出可能病因,但所有治療都只治標未能治本,林肇堂決心成為醫師,高中畢業他以第一志願考上台大醫學系,遇到影響他行醫生涯的關鍵人物-台大胃腸科教授王德宏。

原本只想當開業醫 恩師勸留台大造就今日消化醫學權威

「王教授是我的恩師,」林肇堂說,王德宏不只是他選擇胃腸科的啟蒙老師,還幫他做有生以來第一次胃鏡檢查,更重要的是幫他規劃職業生涯,沒有王德宏,就沒有今天的他。

當時林肇堂仍為三不五時發作的十二指腸潰瘍所苦,因此除了立志走胃腸科,他還做了一件事,得知王德宏會做胃鏡,下課後他跑去找王德宏陳敘他的病史,詢問:「您可不可以幫我做胃鏡?」他非常想知道肚子裡的情況。王德宏一口允諾,約定時間幫林肇堂做胃鏡。

「檢查結束後,王教授告訴我,我的確是十二指腸潰瘍,而且嚴重到可以免服兵役。」大學畢業時,王德宏幫他開診斷書,於是他沒有當兵,比同學提早1年進入台大當住院醫師。

「我有兩次想離開台大醫院,都被王教授留了下來。」林肇堂說,第一次是從總醫師升為主治醫師後,他一心想出去開業,「在台大必須做研究爭取升等,我沒興趣,我只想趕快賺錢。」但王德宏力勸他讀博士班,課餘時間在台大醫院做兼任主治醫師。老師的話不能不聽,他乖乖報考博士班並在台大看診,主要工作為病人照胃鏡,他因此練出一手操作內視鏡的好功夫。但兼任主治醫師不是台大正職醫師,沒有薪水,為了維持生活,林肇堂四處在外兼差。

博士班讀4年,他也在台大醫院當了4年不支薪的兼任主治醫師,畢業時,台大醫院內科一位老教授因車禍而成為植物人,再等了兩年,腸胃科裡有了缺額,爭取者眾,此時王德宏力排眾議為他爭取:「林肇堂做4年兼任,一毛錢都沒有,而且他博士班畢業了,有副教授資格,」於是林肇堂在35歲時,就升為台大副教授。這個時候,他才明白王德宏要他在台大當無薪兼任醫師的用心。

之後王德宏安排他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進修,接受磨練也拓展視野。結果林肇堂赴美不到3個月,就因工作壓力太大,十二指腸潰瘍引發大出血,在實驗室昏倒送醫急救。

「我第一次感覺離死亡很近,」進修期滿,美籍主管開出高薪要他留下,但林肇堂頭也不回打包返台,回台大後,他備妥論文接受升等教授審查。他說,那時升等採投票制,台大醫院及醫學院的主任及教授都有投票權,因醫學院的主任認為歷來升等成功的以臨床醫師居多,醫學院老師辛苦做基礎研究,但是升等常常吃虧,兩院相爭不下,16個人申請升等,但投票到第6個就喊卡,「後面10人包括我,統統落選。」

林肇堂認為升等審查制度不公,他不相信排名在前面升教授那些人都比他優秀,憤而跟王德宏提出辭呈,「王教授要我再想一想,不要那麼急,」他想了一個禮拜,乖乖地去收回辭呈。「從小除了十二指腸潰瘍,我其實是人生勝利組,所以第一時間無法接受升等沒通過這個挫敗。但捫心自問,我的研究生涯只是走了一半,論文的質與量其實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林肇堂調整心態,回實驗室繼續認真做研究,撰寫論文,第2年以排名第1升上教授,「這對我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人生勝利組應該要受到一些挫折,否則不會懂得虛心,也不會成長。」

而林肇堂踏著穩健的腳步,加上他靈活、創新的人格特質,一步步成為台灣消化內科權威。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是林肇堂赴美進修回國後最早收的研究生,他觀察到「人和」是林肇堂一個特點。到目前為止,台灣消化醫學界只有王德宏跟林肇堂同時擔任過消化系醫學會及消化系內視鏡醫學理事長,「醫學會是學術團體,能當上理事長,第一表示學術能力受同儕肯定,第二表示做人受肯定,因為學術能力強的人很多,但要做到各方面都可以均衡的人不多。」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林肇堂重視國際參與,不只活躍於國內醫學會,也積極參與亞太消化醫學會及世界消化醫學會,「有些醫師只在自己國家有名,在國際並不知名,但林教授用他的學術實力擁有國際名聲。」吳明賢記憶猶新的是,林肇堂在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任內,世界消化醫學會為了拉攏中國,把「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矮化成「中國消化醫學會」的一個分會,林肇堂用他國際醫界的人脈及聲望,據理力爭,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保住會籍。

以身試藥 ,鑽研幽門桿菌與胃疾的關聯

在學術成術上,推薦林肇堂為《康健》〈2022胃腸肝膽科年度好醫生〉的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指出,林肇堂為消化醫學資深權威,是胃部及胰臟疾病診療的拓荒者,帶領團隊於幽門桿菌、胃癌、病毒性肝炎、胰臟癌均有不斷推陳出新的研究成果,也創造出不少新技術及新療法。

其中幽門桿菌相關的研究是林肇堂的代表作,而他之所以跟這隻細菌「槓上」,與他十二指腸潰瘍病史大有關係。

十二指腸潰瘍始終是林肇堂身體裡面的不定時炸彈,在美國差點要了他命,從美國進修回來,他半年內還是兩次解出黑便(解黑便表示胃腸道可能出血),他決定「以身試藥」,當時國外認為胃腸潰瘍的禍首是幽門桿菌,對症下藥即可根治潰瘍。

林肇堂吃了4個星期的藥物,又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困擾他多年的十二指腸潰瘍真的沒有再發作,興奮之餘,他投入幽門桿菌與潰瘍相關性研究,帶著吳明賢等門生廣收病人,進行台灣第1個樣本數目較大的幽門桿菌人體試驗。「研究結果很漂亮,」他說,但他投稿國外醫學期刊卻屢被退稿,原來國外早已有過相關研究,台灣在幽門桿菌跟潰瘍的研究其實遠遠落後國外。

這件事提醒林肇堂「研究不能走在人家後面,」他雖然仍想繼續研究幽門桿菌,不過他「超前部署」去研究幽門桿菌與胃癌的關係。1993年林肇堂組台大胃癌與幽門桿菌研究團隊,致力探討幽門桿菌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疾病的致病機轉及臨床處置,協助釐清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的關係,也深入探討一種細菌造成多種疾病的致病機轉,對臨床診斷與處置有重大影響。

而後,診間護士一句話,讓林肇堂率隊前進馬祖研究幽門桿菌與胃癌的關聯性,為台灣的胃癌研究打開一扇大門,台大醫院團隊在後續研究中改寫了胃癌治療的國際準則。

幽門桿菌與胃癌相關性研究 「台北共識」改寫胃癌治療國際準則

馬祖過去是全台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林肇堂門診有一個跟診護士是馬祖人,她說:「林教授要做胃癌應該去馬祖。」觸動林肇堂,1995年他率團隊到馬祖進行大規模幽門桿菌與胃癌的篩檢。身為當年第一批跟林肇堂登上馬祖的研究人員,吳明賢回憶,那時是坐船過去,而馬祖連胃鏡都沒有,還要事先聯絡廠商借設備。

當時另一位與林肇堂合作的是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建仁(前副總統),他也率團隊到馬祖進行大規模胃癌的流行病學調查。後續,林肇堂又與當時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合作,對馬祖居民進行幽門桿菌全面根除,奠定台灣胃癌防治的基礎。

馬祖大規模除菌行動,是全球第1個使用這個策略來預防胃癌的計劃,長期追蹤證實大規模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胃癌原本名列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第3名,現已退居第7。

台大醫院依據馬祖經驗提出胃癌防治解方,也據此訂立國際認可的胃癌防治國際準則。2019年9月台大醫院邀請來自11個國家及地區的28位專家,於台北舉辦的亞太消化系醫學會會議中,針對預防胃癌的幽門桿菌篩檢與根除研究進行討論,最後有26項條文達成共識,成為國際準則,稱為「台北共識」。

「這項傲人的成果刊登於2020年12月的頂尖期刊《Gut》,並獲選為雜誌封面,」講到「台北共識」,林肇堂眼睛發亮:「完成我一生的夢想!」

他說,在消化內科領域,疾病的治療指引常以專家開會地點命名,比如幽門桿菌的治療指引叫「馬斯垂克共識」(馬斯垂克位在荷蘭),腸躁症治療指引稱「羅馬準則」,胃食道逆流則有「洛杉磯分類」,「終於台北也名列其中,」「台北共識」代表胃癌治療準則,更有意義的是,台北共識不單指開會地點,更是準則制定者所在地!

看著自己起頭的研究,在他離開台大後,子弟兵接手發揚光大,他開心又欣慰,頻說:「心願圓滿了!」

服務、教學、研究、行政都強的「四冠王」,因健康因素離開台大

林肇堂強大的研究能力,扭轉台大胃腸科的地位。

「以前台大醫院消化內科是肝臟強、胃腸弱,我們走胃腸的醫師常自嘲是工人,因為幫病人做胃鏡、大腸鏡,都是操作型的工作。」吳明賢表示,林肇堂帶胃腸科醫師做研究做出很好的成果,「讓胃腸跟肝臟的發展慢慢平衡起來,胃腸科醫師終於不再是工人!」

林肇堂在行政體系發展也順遂,陸續擔任過台大醫院醫務祕書、內科部主任、總院副院長兼台大公館分院院長,還曾借調義守大學擔任醫學院院長及義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指出,「林教授不只是服務、教學、研究都強的三冠王,他其實是行政能力也很強的四冠王。」當時是很被看好的台大醫院未來院長人選。

然而,2012年,林肇堂卻比法定退休年齡提早6年離開台大,當時「震驚杏林」,台大內科大老陳定信及他的恩師王德宏頻頻追問為什麼,「我其實沒想過在59歲的時候離開台大,但生了大病,別無選擇,」他說。

他口中的大病,是極凶險的胸腺癌。

2012年3月,林肇堂陪太太做健康檢查,意外發現他胸腺有結節,原本醫師從外觀研判是良性腫瘤,但以內視鏡進行病理切片後發現「事情大條了,」不但是惡性腫瘤,而且裡面有兩種不同的癌細胞,預後不佳。

「我當然會怕,」心情跌落谷底,林肇堂用他在國際醫界的人脈,把病理切片送到美國給病理專家看,對方的判定與台大醫院相同,建議他儘速治療,同時告知他日本德島大學外科教授近藤和也是這方面專家。林肇堂與近藤和也聯絡後,火速在台大醫院接受鋸胸手術,把該切、該清除的都切掉拿掉,「拿掉了胸腺、淋巴腺,還有心包膜周邊組織,」他胸口因此留下一道長20公分的傷口。

「開完這個大刀,元氣大傷,加上每半年要追蹤1次,如果有復發跡象必須治療,我跟醫院遞辭呈,是不得已的選擇。」他說。

離開台大世界更開闊,冒險精神開創新局

離開台大醫院後,林肇堂到輔仁大學醫學院擔任兼任教授,考量身體狀況,他跟輔大校長江漢聲說,給他一間小小的實驗室,讓他帶博士班學生做研究,好好產出有質量的論文。然而隨著身體狀況好轉,且定期追蹤身體並無異狀,林肇堂重拾工作的信心。

對於醫學,他還有鴻鵠之志,即便已屆耳順之年,他仍能大鵬展翅!

江漢聲委他重任,林肇堂出任輔大醫學院院長並協助創建輔大醫院,輔大醫院落成後,林肇堂認為他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應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之邀,出任中國附醫消化醫學中心院長;今年年初林肇堂「鳳還巢」,二度出任義大醫院副院長。

離開台大後他的世界更開闊,他笑言:「我的版圖很大!」北部有台大醫院、輔大醫院,中部有中國附醫,南部有義大醫院,他有機會尋找「掉落凡間的精靈」,台大畢業但想出去闖天下的學生,以及非台大畢業的優秀醫師,「我一個個拉拔他們成長。」研究是林肇堂的強項,他回義大醫院肩負提升醫院學術研究水準之責,「我不是一個人來義大,我背後有不少醫界的研究團隊,都會幫我帶義大的醫師做研究。」

輔大醫院副院長張吉仰,畢業於台大醫學系,也是林肇堂在台大時帶的學生。他對林肇堂認真批改學生論文印象深刻,「我常常在半夜2、3點把最後完稿的醫學論文寄到他的電子郵件信箱,等我睡一覺起來,發現他大概清晨4、5點就回信了,而且改得密密麻麻!」張吉仰一開始嚇壞了,老師都不睡覺?後來才知道老師早睡早起。

為學生築夢搭橋,引人脈及資源給學生

林肇堂不只批改學生論文用心,他更關心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張吉仰以「築夢者」形容林肇堂,「林院長有一個神奇的能力,他知道學生的長處及學生的需要,根據你的優勢幫你規劃分析,適合在哪裡發展、有什麼機會與前景,同時把他的力量引進來給你。」他舉例,台大醫院有很多分院,常需從台北派醫師過去,「不是每個人都樂意,但林院長就是有辦法讓學生滿懷夢想、心甘情願出去,因為他會幫你構築一個夢想,而且不是他的夢想,是你的夢想!」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張吉仰在台大醫院完成醫師訓練成為主治醫師後希望到外面發展,林肇堂先安排他外派台大雲林分院,後來義大醫院與台大醫院建教合作,台大醫院需派醫師南下,張吉仰一馬當先,「我比林院長還早到義大醫院。」他笑說,原本已在高雄安家落戶,因林肇堂協助創建輔大醫院需要人才,他又舉家遷回台北,到輔大醫院服務。

「林院長國際關係非常好,所以當他的學生就占了一點便宜,他會搭橋給我們,」張吉仰說,跟林肇堂出國參加國際醫學會議,林肇堂會引薦他們認識消化醫學領域的國際級大師,「我們不只認識大老,下一輩也會互相認識,這樣的關係是一種看不到的力量,在學術交流跟專業精進上幫助很大。」喜歡旅遊的林肇堂也會在醫學會議結束後,帶學生觀光旅遊,「跟他出門非常有趣,他很有赤子之心。」

好醫生應該做到「三好」:好心腸、好醫術、好溝通

林肇堂自己則重拾對胰臟癌的研究,「我在台大讀博士時,王德宏教授就說,胰臟癌對生命威脅很大,要我研究胰臟癌如何早期發現。」雖然博士班畢業後他研究重心轉向胃癌,但始終沒有忘了恩師的囑咐。在胃癌研究開花結果後,他回頭投入研究胰臟癌的早期診斷與治療,「最近有一點點小突破,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有好消息。」

所有的研究都是為了造福病人,林肇堂之於病患,也不折不扣是好醫生,原本對病患就很有耐心的他,有了10年前自己從醫生變病人的經歷,他尤其難忘動完大手術,出院前去領診斷書及重大傷病卡五味雜陳的心情。重回診間後,他對醫病關係處理得更細膩,「我認為好醫生要做到三好,一是好心腸,二是好醫術,三是好溝通。」

什麼是好心腸?林肇堂說,有的醫生會鼓吹病人加入臨床試驗,試用還沒有核准的藥物或治療方法,但沒有把利弊說清楚,可能害了病人,「醫師要心存善念,至少絕不能傷害病人。」

好醫術則是做為一位醫師基本治病能力,身為醫師就應該不斷求新,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治療病人。現在有的醫師畢業後、升為主治醫師後、開業後就不再念書、不求進步,這是不對的。

好溝通則指醫病之間的交流。病人進入診間,他第一先問:「需要我幫什麼忙?」而不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指導或指責病人,他還重視跟家屬溝通,「很多醫生把病人醫死了,家屬還是非常感謝他;很多醫生把病人救回來了,可是病人跟家屬反而要告他!」他語重心長說:「你可以醫好病人,但是更重要的是醫好病人的家屬。」

近年來林肇堂看診時間不多,但每一個病人他都認真看、仔細看。對此,三立新聞iNEWS財經台營運長張雅芳有親身體會。

張雅芳與林肇堂認識於她主持的健康節目中,那時林肇堂是輔大醫學院院長,「林院長的到來除了讓節目有高收視率,他深入淺出妙語如珠的講解,每每錄影收工後,工作夥伴都說這位醫生好厲害又親切!」

她說,遇到好醫師不容易,疫情期間她的至親檢查出婦癌,但主治醫師要病人自己看全是英文的檢驗報告,以致延誤治療離世;而她表哥原本被其他醫院宣判罹患肝臟外膽管惡性腫瘤,她帶著表哥求助林肇堂,「林院長仔細看完表哥的病歷報告和影像檢查光碟,告訴我們應不是惡性腫瘤,但需住院進一步診療。」檢查結果,表哥真的不是癌症,而是罹患有「假性腫瘤」之稱的第4型免疫球蛋白G相關疾病,消除全家人的驚嚇,表哥也逃過一劫免除大手術,視林肇堂為再造恩人。

「Do your best,and let it be! 」老頑童的冒險還在進行中

生病讓林肇堂有了新的人生哲學:「Do your best,and let it be.」得知罹癌,他上網查遍全球相關資料、尋遍全世界最好的醫生,「我沒有放棄,而是Do my best,盡全力去找最好的醫療,之後才let it be,順其自然。但因為已盡全力,當死神來敲門時,我不會有遺憾。」

當年確診胸腺癌時他曾怨天尤人,抱著自我放逐的心情,黯然神傷離開台大,因為離開台大無異離開舒適圈與權力圈。然而當年的「不得已」與「不甘願」,經過歲月長河的淘洗與沉澱,再浮上心頭已化為釋然,他還能拿往事開玩笑說:「那時台大醫院好多人好高興啊,因為未來競爭院長少了一個很強的對手!」後來看到早年的學生吳明賢成為台大醫院院長,倪衍玄當上台大醫學院院長,他衷心為他們開心。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你覺得來了一個好大的危機,其實是一個重大的轉機,我覺得這場病生得真好,它沒有讓你死掉,而是讓你了解人生,而且讓你走出去外面,有一個新的出發!」

面對生死林肇堂已經十分坦然,極富冒險精神的他英文名字為Tom,即是取自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裡面的頑童Tom。在死神敲門這一天來臨前,他將把握時間繼續他的「老頑童冒險記」!

【小檔案】

1952年生,高雄義大醫院副院長。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為消化醫學權威,開啟本土幽門桿菌與胃癌相關性研究,對胃癌防治厥功甚偉。曾獲亞太消化醫學會2015年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Marshall & Warren Luminal Gastroenterology),此為胃腸科醫師的最高榮譽。

更多《康健》年度好醫生精彩內容,點此查看

延伸閱讀:

胃潰瘍飲食忌吃5食物,詳解胃潰瘍症狀原因、治療藥物

胰臟癌難察覺,出現4症狀莫輕忽 致病原因、預防對策一次看

抗癌防老超級食物 每日不可缺少5色食材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