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快篩20分鐘測知結果

COVID-19疫情肆虐,不少慢性病患擔心無法如期到醫院篩檢,因而延誤病情;國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教授楊閎蔚團隊,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童腎臟科醫師田祐霖團隊,在跨院校合作計畫的支持下,開發出一款無血式、無痛式慢性腎臟病快篩試劑,只要十五至二十分鐘即可知道結果,不僅可避免病情延誤,還可避免群聚,降低染疫風險。

中山大學與高雄長庚合組的研發團隊指出,人的腸道微生物會將我們吃的紅肉等食物生成三甲胺(TMA),並被肝臟轉化成氧化三甲胺(TMAO),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診斷慢性腎臟病人時,TMAO更被認為是參與高血壓產生的尿毒素之一,然而,近幾年來大量的研究文獻指出,比Creatinine GFR更快速、更靈敏的檢測方式是檢測體內的胱蛋白C(Cystatin C)來偵測早期慢性腎臟疾病,且不受腎小管再吸收的干擾,也不會因為年齡、性別、體重和肌肉比重有所差異。因此,胱蛋白C(Cystatin C)的檢測和相對定量對於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具重要意義。

中山大學醫科所教授楊閎蔚強調,這款快篩是以微針貼片抽取皮下組織液,並結合側向流試片(即驗孕棒式試片)進行無血式、無痛式的快篩,只要直接將抽完組織液的微針壓在試片上,再滴入緩衝液,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即可判讀皮下組織液中的胱蛋白C(Cystatin C)相對濃度,及早警示患者。

在疫情期間,患者若能在家中自行監控慢性腎臟病,將能避免病情延誤與群聚,並大量減輕醫院負擔。楊閎蔚教授表示,這項快篩技術已在動物試驗上得到良好成效,無論在準確度、靈敏度、專一度皆可媲美於臨床ELISA分析方法,研發成果已獲國際頂尖期刊Biosensorsand Bioelectronics刊登,目前跨校團隊正進行人體試驗規畫,未來可望應用於慢性腎臟病的居家定期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