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慈晶片刺激療法 讓脊損傷友走出希望之路

邱先生與太太(中)與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左)開心留影紀念,邱先生說,「哪怕只有5%的進步,就能少依賴我太太,我希望能夠讓太太有很好的生活品質,我自己也能夠頂天立地的活著,跟大家報告,我今天做到了!」
邱先生與太太(中)與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左)開心留影紀念,邱先生說,「哪怕只有5%的進步,就能少依賴我太太,我希望能夠讓太太有很好的生活品質,我自己也能夠頂天立地的活著,跟大家報告,我今天做到了!」

「能醒能走」是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暨中西醫復健合療團隊積極努力的重點發展,運用脊髓電刺激療法改善脊髓損傷病友的症狀已近3年;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分享「脊髓損傷新希望-神經幹細胞再生與晶片刺激治療」外,接受這項治療的邱先生也現身分享受傷及治療經驗。

蔡昇宗表示,脊髓電刺激術就是在脊椎適合位置植入神經刺激器,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到神經節控制的相關肌肉群,能幫助嚴重腦損傷及脊髓損傷的患者,從意識不佳到逐漸清醒,讓全身癱瘓無法行走的病人再次站起來,並練習走路,促進病人生活自理的能力,找回生命的尊嚴,也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分享「脊髓損傷新希望-神經幹細胞再生與晶片刺激治療」。
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分享「脊髓損傷新希望-神經幹細胞再生與晶片刺激治療」。

在講座上現身的邱先生回想受傷時的情景「那時我躺在病床上,看著病房的窗戶,一直出現想跳下去的念頭。」55歲的邱先生是在4年前因一次衝浪活動遇到「瘋狗浪」撞上岩石,造成頸椎第5節嚴重損傷合併四肢癱瘓,接受頸椎減壓手術後固定後持續復健,雖然可以靠著手杖支撐走動,但因左腳明顯無力,且行走約20分鐘就感覺到體力耗盡,只能坐著或躺著休息。

當時躺在病床上的邱先生說,醫院的窗戶只能開十公分,就是怕其他的病人也有像他一樣的念頭,那時他就發誓,若是有一天他的肩膀能朝著天空,他一定用盡各種努力達成這願望。2020年5月間到花蓮探望親人,得知花蓮慈院推動中西醫復健合療,包括使用內生性幹細胞療法(G-CSF)、針灸、復健機器人等,已累積許多經驗,幫助腦傷、脊髓損傷的病人找到「能醒能走」的希望,便到了林欣榮院長的門診求治,先接受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後,再轉介到了蔡昇宗主任的門診接受脊髓電刺激治療。

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分享「脊髓損傷新希望-神經幹細胞再生與晶片刺激治療」。
花蓮慈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專家講座,分享「脊髓損傷新希望-神經幹細胞再生與晶片刺激治療」。

蔡昇宗表示,花蓮慈濟醫院自2019年6月開始導入這項治療方法,至今有近30位患者接受治療;為提升病人的醫療及照顧品質,脊髓電刺激術照護團隊跨神經外科、復健科、疼痛科、中醫部、護理部,不但有神經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執行手術,專科護理師與病房護理師住院照護,且在術後提供個人化的精準醫療復健訓練,還有中醫師針灸刺激、藥物活絡,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團隊制訂復健課程,以及負責晶片電刺激的參數設定與調整的資訊工程研究員,和個案管理師專業關懷。

邱先生接受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至今已2年半,原先左腳神經控制較弱,電刺激器正好可以協助他在站立時的穩定性,再搭配高強度的手腳肌力、平衡感、耐力復健,達到一定的輔助效果。

接受脊髓電刺激治療的邱先生現身分享受傷及治療經驗,邱先生在講座堅定地說,花蓮慈院團隊的幫忙,大大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這是做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給他最大的收穫。
接受脊髓電刺激治療的邱先生現身分享受傷及治療經驗,邱先生在講座堅定地說,花蓮慈院團隊的幫忙,大大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這是做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給他最大的收穫。

邱先生說,植入神經刺激器之前,他僅能勉強站5分鐘,即便在家拄著手杖走路都可能發生跌倒的意外,且工作時無法久坐,只要開會時間稍長,腳部會持續出現腫脹感,讓他很不舒服。經過持續的電刺激復健與治療,他已能夠到健身房運動鍛鍊,腿部支撐力增加超過5成;無論是獨自開車,還是綠燈時穿越馬路、再爬樓梯上樓到辦公室上班都沒問題,而且可以獨自從臺北開車到花蓮回診。

「哪怕只有5%的進步,就能少依賴我太太,我希望能夠讓太太有很好的生活品質,我自己也能夠頂天立地的活著,跟大家報告,我今天做到了!」邱先生在講座堅定地說,花蓮慈院團隊的幫忙,大大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這是做脊髓電刺激治療帶給他最大的收穫。

撰文/鍾懷諠、江家瑜;攝影/許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