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女性導演代表,三階段看許鞍華電影之路

許鞍華一直是個擅長處理小人物與小情感的導演,作品風格樸素,她並非像許多導演擁有強烈的影像風格或作者印記,述說故事細水長流,或許正因如此,許鞍華方能刻畫出角色的良善及細膩度。拿下多項獎座的許鞍華,在電影路上有起也有落,但至今仍是華語電影成就最高的女導演。

 

作品取材不凡,開創香港新浪潮

 

1979年,許鞍華推出首部電影作品《瘋劫》,講述龍虎山的雙屍命案,故事在許鞍華的處理下而顯曲折離奇,多視角的敘事方式加上對於劇中各個大小人物、人情關係,以及故事發生的社區的細緻描寫,技巧出眾的呈現方式讓許鞍華一舉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接著《小姐撞到鬼》(港譯:撞到正)的出現為80年代五花八門的鬼片熱潮拉開了帷幕,曾在當年獲倫敦電影節「最出色外語片」獎,也在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的「中國百年103部最佳華語片」名單中,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然而在「國共不兩立」的時代,許鞍華用香港左派資金赴中拍攝《書劍恩仇錄》與《香香公主》上下兩集,因此而讓許鞍華的作品在台灣沉寂五年之久。直至1988年,《傾城之戀》(1984)和新片《今夜星光燦爛》(1988)聯袂登台,也展現了她在改編文學與女性題材上的不凡,禁令也就此解除。

 

潮起潮落,永不向困境低頭

 

即便在逆境中也能求生存,是許鞍華對於電影的態度。《極道追蹤》(1991)和《玉觀音》(2003)連續兩部作品都未獲得好評,以及獲選金馬獎、金像獎的《千言萬語》(1999)、《黃金時代》(2014)也都面臨票房的嚴峻考驗。

 

而她在2008年拍《天水圍的日與夜》時,甚至因為沒有足夠資金使用電影膠卷,只好用數位拍攝,導致不符合台灣金馬獎徵件規格的要求,進而喪失角逐金馬獎的機會,成為影迷心中的遺憾。但許鞍華在拮据之下還能展現《天水圍的日與夜》渾然天成的魅力,片中香港生活樣貌在鏡頭下近乎真實毫不造作的重現在觀眾眼前,或許只有她才能將這種平凡無奇的日常拍得如此有味道又不枯燥乏味。

 

從心之年,電影路上仍健步如飛

 

苦盡甘來的許鞍華,以2012年上映的電影《桃姐》獲得多項大獎,也拿下金像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更讓男女主角奠定當屆金馬影帝影后的地位。直至今日,以日治時期香港為背景的新作《明月幾時有》,也受到影迷極大的關注,即便電影題材和內容碰上許多政治難題,但許鞍華非常相信自己的作品,也相信自己想表達的故事,對於自身作品抱持高度的自信心。

 

從「香港新浪潮」時期的豐富影像與類型開創力,到後來的政治、文學改編、甚至女性電影,許鞍華濃烈的人文關注以及不被侷限的視野,還有擅長刻畫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都讓她在這商業氣息濃厚的香港影壇,擁有穩固拔尖的位置與指標性。

 

(首圖取自金馬影展 TGHFF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