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能源政策 國內外走不通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目前正在英國格拉斯哥市召開,會議有兩項指標性工作,一是訂下2050年全球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二是達成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的具體路徑。

減碳已是全球風潮,各國相對應的作法愈來愈務實,在減碳路徑的規畫上,除了大砍燃煤、燃氣發電,更著重再生能源與核電的開發與使用。聯合國下轄的「歐洲經濟委員會」8月發表聲明強調,一旦排除核能,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將無法達成。

反觀我國,在非核家園政策的箝制下,無碳排的核電將在2025年全面退場,依照蔡政府自認完美的擘畫,以為再生能源足以取代核電,減碳與供電不是問題;但政府能源諮詢團隊卻萬萬沒想到再生能源進展竟如此緩慢,逼得台電必須把燃氣發電充當基載,造成備轉容量嚴重不足,並導致今年兩次大停電。

躁進的能源政策貽害不止於此,就在各國致力電力部門減碳之際,我國反因綠電不足而必須提高火電占比,甚至高於2025年80%的規畫值。為了維持供電穩定,火力全開在未來幾年幾已成定局。

面對全球逐漸嚴苛的減碳要求,我國顯然已無招架之力。歐盟7月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邊境碳稅課徵將於2023年開始試行,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國際大廠蘋果公司也要求其供應鏈必須於203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否則將被從供應鏈中剔除。我國經濟向來倚重出口,但企業在這波全球減碳浪潮下,卻無法期待政府的能源轉型能提供援手。

當護國神山台積電一出手,就把我國未來產出的所有風電全數買走,其他出口型企業如何自保?當然,企業設法購買「碳權」也是達成碳中和的方法之一。只不過,執意非核的蔡政府難道不知,只有能源政策務實調整,才是真正釜底抽薪且有利企業與全民的辦法嗎?

日前基隆協和電廠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未獲通過,環評委員考量生態影響要求台電公司修正後再審。這樣的過程與當初觀塘第三接收站的環評案類似,只不過,三接案後來經環保署強力運作,驚險過關,但也因此衍生了今年底的「護藻礁」公投案。四接案是否舊事重演,國人拭目以待。

事實上,這兩起爭議性極高的開發案之所以引起強烈關注,歸根究柢還是錯誤能源政策所致,若不是非核造成北部缺電在即,蔡政府何須強推未獲多數民眾共識的開發案。解方其實不難,只要核四重啟且核二延役,北部缺電問題立解,三接與四接便無急迫性,從長計議再求共識,天然氣接受站仍有異地興建的可能。

強烈建議政府,及時順應全球趨勢,既已宣布我國亦將「2050淨零碳排」列為目標,訂定減碳路徑就必須務實,不能紙上談兵、空口白話。蔡政府修正能源政策此其時也,一旦錯失機會,在國內、外皆難行,只會自陷困局。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