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你想當個「老人」?還是做隻「老驥」!你自己可以決定!

蔡詩萍》你想當個「老人」?還是做隻「老驥」!你自己可以決定!
蔡詩萍》你想當個「老人」?還是做隻「老驥」!你自己可以決定!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有些體悟,非得到了某些年歲,你才真的懂!就像有些名著,你也得過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階段,才懂「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意?」的真諦!我說的是像《紅樓夢》這樣的經典鉅作。

但我現在的感概,非關大觀園的興衰,而是一場羽毛球場上的勝敗,給我的感觸!

我很喜歡看羽毛球職業賽對決。尤其是單打,一對一,毫無藉口推給搭檔,勝就是勝,輸就是輸!羽毛球,在一個不大的框架內,發球,接球,殺球,緊繃的賽局,從頭到尾,沒有冷場。

選手從上場,到結束,全身必須緊繃,不斷跳躍,看羽毛球對決,完全可以理解「輕如鴻毛,重如泰山」的,「不可承受之輕」與「不可承受之重」的對比。

而且,這種比分的對決,場上時間不定,可能很快直落二,亦可能拚戰極久,才分出二比一的勝負,而每一局,都可能是比分接近的飲恨或險贏!

飲恨也罷,險贏也好,在淘汰賽的競爭中,就是叢林法則的殘酷。輸的,打包走人,贏的,繼續攀升。

我看的是,印度前羽后賽娜(Saina Nehwal)的一場比賽,直落二,輸給年輕十歲的丹麥新秀克里絲多芙森( Line Christophersen),賽後她神情黯然,年輕贏家,則雀躍不已!(打敗前球后呢!)

賽娜是印度羽球一姊,25歲時榮登后座,維持了14週的霸主。在講究速度的羽球競爭裡,過了三十,似乎就老了!

她既然能在25歲稱霸武林,在當自己31歲時,直落二,輸給21歲的初生之犢,應該也很能體會「時不我予」之嘆吧!

有些運動,年齡就是天花板,短跑項目上,純屬年輕好手,如獵豹一樣的縱橫!

相對的,有些項目,你保養得宜,依然是一級 A咖,像職棒,打到,投到,四十上下,還有機會,可是職籃呢?便鳳毛麟角了!

連馬拉松,這樣靠持續力,意志力的運動,競爭年齡還是有極限的!過了一定的年紀後,我看職棒,看到才三十多的王建民,已經爭取不到大聯盟的一紙小聯盟合約!

看到中華職棒最多勝投的「嘟嘟」潘威倫,四十不到,已經難得先發,即使先發要再推進一勝,亦使盡吃奶力氣時,心中的確是很有感嘆的!

誰,沒有年輕過呢?誰,不曾「為誰跋扈為誰雄」呢?誰,不會經歷一段漸漸被年輕人超越,被年輕世代超車,而後在他們超車時,投以「你怎麼開這麼慢啊!這位大哥,這位大姐⋯⋯」的挑釁眼光呢?

但,你怎麼辦呢?!繼續跟他們拚?可能,但硬拚,是很難的。拳怕少壯,英雄總是出少年的啊!你自己當年何嘗不是!

在日本創下佳績的名投野茂英雄,27歲(1995)放棄日職高薪舒適圈,挑戰美國職棒,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二位登上大聯盟投手板的投手,而且以他犀利的指叉球,屢創佳績,但風光了幾年,他逐步下滑,十年後,2005年黯然退休。

我印象非常深刻,他還在努力爭取一紙可以繼續投的合約時,每天仍自主訓練,日本媒體訪問他,他給媒體拍了他的右手掌,指關節之間,盡是粗糲的結痂,一位球速動輒一百五,指叉球犀利的高三振巨頭,能不付出手指關節虯結粗糲的代價嗎?

每一位歷經歲月,在自己投注之人生項目,認真過,努力過的「前輩們」,哪一個不是在身上,心上,留下粗糲結痂,深刻烙痕呢?

甚至,還在昔日的同伴,對手,觀眾的記憶中,留存美好的畫面呢!但,即使如此,歲月依舊是不饒人的,不是嗎?

英雄不怕戰死沙場,怕的是沒有了舞台。在英雄氣短之前,他總有「再拚一陣子吧!」「再試試看吧!」「就這樣放棄以後會後悔吧?」等等種種的煎熬。

王建民不是這樣嗎?印度前球后賽娜,不是這樣嗎?「嘟嘟」潘威倫不是這樣嗎?但主觀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卻仍須在客觀的市場邏輯裡,承擔「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嚴苛對待啊!

我每每看到「老將」仍不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的「登場」機會時,心中總會激昂不已!

那不會是別人的酸言酸語,「賺夠了吧!幹嘛還貪?」也不會是別人的冷言冷語,「你不行了啦,幹嘛還賴在那?」更不會是別人的假情假意,「喔,真的好可憐啊,你看上去跑龍套,被打爆了!」

那是一種生命從高峰漸次滑墜,明知這是「身體人生」(physical life)必然之法則,卻很想試試到底「精神人生」(mental life)可以「 再撐多久?」的極限試探!

如果,輕易就放棄了,如果,輕易就接受一般般的俗見,那,歷史又怎能會一再被改寫呢!

老驥伏櫪,不一定還能繼續千里了!但,他會讓年輕世代,起一個示範,那是永無邊界的「前輩風範」!每一個老將的志在千里,都是在營造一個等著被後浪超越,但並不容易的紀錄。

我親愛的年輕朋友們,不要同情場上的老傢伙,你只須超越他們,贏過他們,然後,等著被下一世代超越,趕上!

這就是,人生的競爭法則!

我們都會老,這是鐵律,無人能違逆,但你的意志力,決定你是老人,還是老驥,你自己選擇!

作者為知名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