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六:1972-1982那十年,錢復豈能無感於台灣的騷動?!

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六:1972-1982那十年,錢復豈能無感於台灣的騷動?!
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六:1972-1982那十年,錢復豈能無感於台灣的騷動?!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馬克吐溫有句名言:「歷史不會重覆,但會押韻。」

雖然他到底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據說也有爭議,但無所謂啦,重點應該在於,這句話有深度。

歷史一直往前走,世代更替,的確沒有重覆的問題,然而,你總能在很多關頭,看見依稀眼熟的畫面,沒錯,那就是「歷史在押韻」,押一個類似,重複的韻腳。

我們多年後,讀《錢復回憶錄》,讀到他描述的,台美斷交前後,美國政府歷任三位總統,從尼克森、福特,到卡特,對中共政權的百般討好,對中華民國的萬般刁難,再在對照今日,中國的崛起,美中關係的陷入建交以來最緊張的時刻,也許就更能理解,「歷史不重複,但會押韻」深意了!

錢復是職業外交官,他當然明白國際形勢促成美國拉中共以制衡蘇聯的戰略,中華民國只能淪為祭品。

我們如今透過學者對《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的爬梳,大致也了解了兩蔣並非那般頑固,他們也的確考量了各種務實的可能性,包括:把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的範圍內,來爭取國際地位。

然而,中共始終不讓步,「一個中國」最終逼使中華民國在國際上陷入孤立。

回憶錄裡,對中美關係從邦交國,退到《台灣關係法》的整個過程,有非常翔實的記載,可以說,是一步步,被逼到牆角的過程。

如果,再搭配上同是外交官出身的李大維的著作,《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一書,我們對那段歷史,對那段時期,美國國會與民間友人對台灣的支持,會有更深的同情的理解。

如今看來,美國參眾兩院友好於台灣的國會議員,發揮了最終的影響力,讓《更台灣關係法》,守住了美國對台灣的基本承諾。

錢復也承認,就後來參眾兩院的表決來看,美國承認中共的歷史轉折,是一條無法逆轉的趨勢,只是美國國會無法接受同時要拋棄台灣的痛苦選擇而已!

於是,有了《台灣關係法》這奇特的安排。

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支持,最終要顯示在台灣值得支持的價值上,台美斷交後,台灣的價值,已經不是冷戰思維下的抗衡中共了,而是台灣自身存在的價值。

一個台灣人民自己支持的政治體制,顯然是美國認為很重要的價值,於是,在八零年代以後,台灣內部的民主運動,成為美國不時涉入的關切,這讓蔣經國很頭痛,卻也是台灣一步步邁向民主化、台灣化的必然走向。

由於《錢復回憶錄》著重外交官的回憶角度,對「外交處境」的艱難,自有一番透澈的分析,不過,對於外交的何以艱難?對外交艱難的困境,如何導致台灣社會的騷動,焦慮,不安,則相對缺乏觀照。

當他擔任新聞局長,到回外交部擔任常務次長、政務次長的期間(1972-1982),恰恰也是台灣民主運動風雲激盪的十年,但錢復對此幾乎沒有著墨!

不能不說,有點可惜!甚至遺憾!替錢復辯護的,儘管可以說,他是外交官啊!

但我們不能忘記,他當過新聞局長,他回外交部之後,台美斷交,還發生了「美麗島事件」,激起國際關切,美國高度的介入,身為外交大員,又是專責北美事務的錢復,實在沒有理由,不涉入其間,不有所表達他自己的態度?!

甚至,那十年,他還一定程度參與了王昇主導的「王復國辦公室」,在淡出政壇的七十歲,出版回憶錄兩卷,在「反思」時,竟都不著一字,在我看,這多少是態度閃躲的,不是嗎?

作者為知名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