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壓迫腦幹 滿月嬰開顱切除

醫師周育誠表示,嬰兒血管瘤好發於頸部,大約占50%,而長在顱骨內相當罕見,也是院方治療過年紀最小的個案。 (記者陳金龍攝)
醫師周育誠表示,嬰兒血管瘤好發於頸部,大約占50%,而長在顱骨內相當罕見,也是院方治療過年紀最小的個案。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1名出生1個月14天的男嬰,被診斷顱骨內長了巨大血管瘤,壓迫腦幹,醫師考慮到直接切除腫瘤,可能造成嬰兒無法承受的出血,於是先使用藥物使腫瘤縮小,再由醫師進行開顱手術,成功切除腫瘤,小男嬰手術後恢復相當良好,而這也是院方治療嬰兒顱內血管瘤,年紀最小的個案。

1歲的小俊,已經長得頭好壯壯,活動力旺盛,去年他剛出生1個月14天,頭部右側出現腫脹、食慾下降、嘔吐的症狀,醫師診斷,小俊顱骨內長了1顆5公分血管瘤,還壓迫到腦幹,讓爸爸媽媽相當緊張。小俊父親說:「就是一定很擔心啊,做切片做出來是良性的,看到是良性的,心就比較放了一半。」

台中榮總考量直接開顱切除腫瘤,可能造成嬰兒無法承受的出血,於是決定先使用藥物讓腫瘤縮小,再用導管進行腫瘤血管栓塞。中榮兒童神經外科主任周育誠說:「那就是血管瘤栓塞加上後續的,2個月的藥物治療控制之後,讓這腫瘤縮小,縮小之後再分階段進行開顱手術。」經過1年追蹤,恢復狀況良好。

周育誠指出,嬰兒血管瘤因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產生,嬰兒血管瘤好發於頭頸部,約占50%,其他身體部位也可能有,但嬰兒血管瘤長在顱骨很少見,占顱骨原發良性瘤的2%,治療目標為預防或逆轉危及生命或功能的併發症,防止或儘量減少殘留皮膚變化造成的毀容,儘量減少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充分治療潰瘍以儘量減少疤痕、出血、感染和疼痛。

周育誠表示,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手術、栓塞等,並針對少見在顱骨且造成腦幹壓迫的嬰兒血管瘤,因腫瘤血管豐富,為降低嬰兒手術大失血的風險,運用尖端醫療的複合手術室,及多專科分階段治療,讓嬰兒得到較安全而適切的治療。

周育誠說,多年來中榮兒童神經外科,針對複雜、困難手術,與介入性腦血管外科合作,於複合手術室,進行血管攝影、栓塞或手術中立體定位,總計兒童腦血管疾病10例、深頸和頸椎腫瘤1例、顱底腫瘤1例、腦膿瘍2例、腦室引流3例;或結合影像導引和開顱手術,或與功能性神經外科專家合作,結合兒童醫學中心及相關多專科的治療策略,一同為兒童提供尖端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