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留給台灣的課題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這是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後,再次有美國國會議長率團來訪;而裴洛西此次訪台所牽動對美中台三邊關係變化,以及對印太安全情勢的效應更遠甚於當年。

從時空條件而言,為什麼美國國會議長在中共多重壓力下依然決定於此際訪台?首先還是要回到美中戰略關係轉變的大格局。中國在科技、產業、貿易、國際與區域治理,乃至於區域安全等領域的崛起,一方面讓世人認識到,中國官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意欲平視世界的民族自信;另方面卻也讓美國認識到中國對美國的威脅。

因此就國際層次動機而言,美國政界與社會對於中國的警惕已經成為華府政策圈的主流意見。為此美國正逐步強化與印太國家深化價值、科技、產業貿易與安全等領域的同盟關係。值此之際,美方更必須對盟邦展現姿態與承諾:美國的行動不會因中方的否定與施壓而更張。

就美中內政層次動機而言,美國國會期中選舉將屆,拜登與裴洛西所屬的民主黨處於劣勢,民主黨陣營更不能因為北京反對就改變了行動,以免被共和黨乃至於美國社會批評:對中國示弱。然而,中國方面也即將召開中共二十大。為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第三任期,為了習近平順利布局其所屬意的幹部順利換屆,中方也不可能對裴洛西訪台毫無反應,但必須考慮擴大衝突可能打壞中共二十大既定議程的風險。

就風險控管而言,美中之間的膽小鬼賽局仍在進行式。美中雙方不論是為了國家立場,或者「出口轉內銷」藉由升高外部緊張情勢,凝聚內部團結以拉抬領導人聲勢,都有表達強硬姿態的動機。但7月28日的拜習通話,拜登和習近平或許已取得一定程度妥協。畢竟美中各有待處理的優先政策,熱衝突實非此刻首選。

但我們也應認識到,裴洛西訪台期間,美中台3方空軍的接近程度,或將取決於中共軍方欲將情勢升高到何種程度,畢竟夜航空中接近的風險更高。另方面美中台海軍在台灣周邊水面與水下部署的互動,也有可能因為高度接近而產生意外。

對台灣與兩岸關係而言,裴洛西訪台宣示美台友好,自有極高的政治意涵。期待美方政要此行能對台海情勢有更親身的經歷和認識,更期待美台實質合作,諸如軍售等安全合作、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等雙邊議題,能得到美國國會更大程度的支持。

很遺憾中方對裴洛西之行慣性地採取政治與軍事威嚇,還宣布對台貿易禁令。或許裴洛西離台後,中方可能祭出更多的對台抵制措施。兩岸地理如此接近,兩岸合作交流如此緊密,兩岸友好的益處,遠大於對立。針鋒相對無助求同化異,正視台灣事實現狀,在兩岸的現實基礎下尋找對話交流的可能性,才是負責任的領袖應有的智慧展現。

(作者為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