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幼教政策三誤─「家長苦 老師累 孩子傷」

少子女化帶來勞動人口下降的國安危機,隱含扶養比增加、政府財政惡化等問題,也讓許多學校關門大吉。數年來,為了強化關注幼兒與家庭的形象,不分藍綠黃白政治人物爭相喊出0-6歲國家養,育兒相關經費的挹注也不斷加碼。今年縣市首長、地方議員選舉,看到許多參選人競相提出「增加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的政策與口號,希望吸引家長選民的注意力。遺憾的是,當政治人物倡議公幼翻倍與持續興建非營利幼兒園時,卻沒有看見幼兒教育背後的結構性因素,用錯誤的政策來解決問題竟渾然不覺。這樣不僅對生育率沒有實質幫助,更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浪費人民血汗錢。

審計部在110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頁186)中指出,自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推動後,現行的托育政策無法減緩少子化的趨勢,低薪、高房價、高工時更是造成年輕人不婚不生的三大主要原因。(請參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執行長《你不贊同葉宜津的兒少津貼「大錢坑」,那如果只發到三歲的「小紅包」呢?你就贊同了嗎?》)

因此,在我國少子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前提之下,如何謹慎運用人民納稅錢並精實幼兒教育將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文將揭露三個幼兒教育失衡的情況,呼籲政府以及各參選人儘快確實釐清幼教政策的諸多不合理。

一、部分縣市幼兒園已供過於求,新建幼兒園將來可能會成為蚊子館。

以新竹市為例,三位市長候選人強調要增加公托數量(甚至翻倍),卻沒有考慮到新竹市的幼兒教育量能事實上已供過於求。

據新竹市教育處所公布之資料顯示,新竹市所有幼兒園可招收約19,903名幼兒。按民政處統計資料,目前3-5歲幼兒人口合計僅有14,383人,表示新竹市的公私立幼兒園存在約5,500名缺額。若按照教育處提供之實際就讀幼兒數來計算,缺額更高達7,000個以上,其中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缺額合計1,602名。

二、家長所受權益不平等,政府補助不應差別待遇。

我國教保托育有五種模式,家長負擔額以公立每月只繳1,000元最便宜,其次依序為非營利、職場互助,再來是準公共化,私立幼兒園的家長負擔額最高。選擇私幼的家庭,每月僅能獲得5,000元之津貼。對比幸運抽中職場互助可獲得11,000元政府補助的家庭,兩者之間的福利差異竟有6,000元之多。

表1
表1

*以上皆按第一胎計算。

以「新科非營利幼兒園」為例,核定招收人數90人,109學年度決算11,065,412元。

*公立幼兒園因附屬於小學之下,費用難以清楚切割。

*部分私立幼兒園有低師生比、融入式外語等教學,經營成本較高。

三、政府漠視幼教老師的基本權益,從業意願屢創新低

走訪新竹市的幼兒園會發現幼教老師、教保員短缺之問題日趨嚴峻,許多幼兒園開始被迫降低從業人員標準,大專任一科系畢業即可應聘代理教師。多數人並不知道,幼教老師很少有機會真正午休。趁孩子休息時要抓緊時間開會討論、寫親師聯絡簿、準備教案。下班和假日則要寫觀察報告、整理照片、即時回覆家長的訊息。

選舉時候選人大聲呼喊的「配合上班族、延長托育時數」,事實上就是變相增加幼教從業人員的工時,但薪資卻未有相對應的調整,進而造成教師更大的負擔與壓力。

與其將預算用在興建前述的已經供過於求的幼兒園空間,地方政府應該將相關資源做出更有彈性的運用,透過調整預算分配的作法,挹注給幼兒園更多的人事補助,使得在延長托育時數的同時,也能確保幼教老師的待遇能隨之提高。

除此之外,即便是任教於公立與非營利幼兒園的教師與教保員,也存在同工不同酬、加班費無法照實按勞基法計算的迫害。

試問哪一位家長會鼓勵自己的孩子投入幼兒教育的領域?若無法逃脫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如何給予下一代更菁英、精實的學前教育?

綜觀上述三個失衡現象,我們可以發現國家目前整體幼教政策補助方向出現資源配置錯誤,花大錢去做「短期沒效益,長期變浪費」的事情,甚至可能出現圖利少數特定團體的新疑慮。

因此,在目前幼兒園核定可招生名額已超過幼兒總數的前提下,我們認為政府當務之急應是:

1)停止濫建幼兒園,公平分配社會資源予人民(每名幼兒每月補貼11,000元)。

2)經費直接補助給家長,政府歸還幼兒的受教選擇權。

3)保障並提升幼教從業人員的平等待遇。

唯有減少公務預算的浪費提高每一塊納稅錢的邊際效益,才能從根本改善幼兒教育品質,將幼教政策效益極大化。

*作者為新竹市東區議員參選人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幼兒園裡的鬼故事一直在發生
相關報導》 0至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育兒津貼8月起「加碼到5000元」,公幼學費調降
相關報導》 2022育兒津貼又加碼,每月最多可領7千元!一圖看懂補助金額、如何申請,發放時間點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