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不等於經濟復蘇?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只要新冠病毒的擴散不能徹底得到控制,即使政府解除強制防疫措施,經濟形勢也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人們期待已久的那種強勁復蘇。對北歐國家和美國的比較研究發現,在疫情第一波爆發時,沒有采取嚴格封城措施的地區,和實施禁足令的國家一樣,都經歷了經濟的大幅滑坡。

"因為病毒帶來不確定性,所以很多企業不願增加投資",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福斯特(Clemens Fuest)表示,"當一種危險的病毒在傳播時,大多數人不會去看電影、去餐館吃飯或者去聽音樂會,不管政府是否允許他們這樣做。"

供應鏈受損

在歐洲,瑞典是"佛系抗疫"的代表。這個北歐國家一開始試圖通過不實行大面積強制防疫措施的方法,來渡過疫情的難關。然而根據歐盟統計署的數據,2020年第二季度,瑞典的經濟總產值下滑了8%,而實施嚴格防疫措施的鄰國丹麥在同時間段的經濟下滑幅度則為7.1%。國際工業供應鏈在疫情時期的嚴重受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Ifo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對瑞典就業市場進行了調查研究。"不實行封城令,經濟滑坡雖然會來的緩慢一些,且程度沒有那麼嚴重",福斯特解釋道,"但是這需要在稍後的時間裡付出代價,包括更多的感染人數,以及相應更大的健康和經濟損失,這都是之前沒有被核算在內的。"

美國的郡縣對比

在新冠疫情爆發的早期,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和希維爾松(Chad Syverson)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對多個美國郡縣的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它們當中有的實行了禁足令,有的則沒有。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在整體客流量減少六成的情況下,其中由防疫法規所造成的下降值只有7%。因為(消費者)個人決策在其中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顯然是出於對感染風險的恐懼(才避免購物消費)。"

對於那些直接和間接受到禁足令影響的行業來說,每封城一天,就要承擔多一天的經濟損失。但是對於如何量化這些損失,仍然存在分歧。據Ifo研究所的經濟景氣研究者沃爾默斯霍伊澤(Timo Wollmershäuser)估算,在德國每實行一個星期的禁足令,就會損失15億歐元的經濟產值。而更加親近雇主一方的科隆經濟研究所所估算的每周經濟損失則高達35億到50億歐元。

重重疑問

其它研究機構則持保留態度。柏林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的米歇爾森(Claus Michelsen)認為,對於經濟損失的估算很大程度還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問題在於,應該拿什麼作為經濟損失的衡量基准:如果你拿疫情爆發之前的經濟水准作為比較基礎的話,那麼損失就是巨大的。"

該研究所預測,德國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將會下降3%。"不過我們覺得之前可能估計得太過悲觀了",米歇爾森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公共服務和教育領域受到的打擊遠比去年春天的時候要小--很多幼兒園都還在運營。"此外,與第一波疫情期間許多工廠徹底停工相比,今冬的情況似乎不一樣,不少工廠還在工作。

"不惜一切代價"

至少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和政界人士的共識,那就是疫苗接種行動的進度對於經濟復蘇的速度來說,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來自醫學、經濟學和其它領域的14名科學家發起的一個"沒有新冠"倡議行動(No COVID)在最近發布的一份文件中呼籲,不管代價有多高,都應該把資金投入到加快疫苗接種的計劃中。

Ifo研究所的所長福斯特也參與了這項倡議行動。因為在疫苗接種方面,歐盟還是推進得十分遲緩。根據"我們的數據世界"(Our World in Data)統計,截止到本周初,英國平均每100名居民中,已經有20人接種了新冠疫苗;而歐盟每100人中只有4人打過疫苗。德國安聯保險公司(Allianz)近期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疫苗接種行動的"後進生"將會被困於危機模式,而且要付出政治和經濟上的高昂代價。

雨涵/任琛(德新社、Ifo研究所)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