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到過台灣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1日揭曉,三位專注於應用個體經濟學的美國學者同時獲獎,分別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教授卡德(David Card),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安格里斯特(Joshua D. Angrist)和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伊本斯(Guido W. Imbens)。其中,安格里斯特與台灣經濟學界熟識,並到訪過台灣。

國內學者解析,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確立適當的經濟學實驗方法可找出事件的真正因果關係,這提醒各國政府在推出公共政策時,應該多在事前進行多樣化因果關係的評估,才能讓「錢花在刀口」,達成政策效果。

中研院經濟所長陳恭平表示,得獎學者的研究方法為個體計量,掌握小量資料就可以算出,對經濟學研究很早期就作出貢獻,廣泛應用於勞動、教育、健康、犯罪、交通、疫情等領域,台灣經濟學界經常使用此項研究方法,也發表過很多很好的本地研究案例。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科技部人文司長林明仁表示,今年獲獎學者的實驗研究法和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杜芙若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自然實驗法是要找出事件當中的真正因果關係。

林明仁指出,卡德教授最早應用在勞動經濟學是因為薪水最為民眾關心,1995年間最低工資與就業率關係的議題造就卡德的應用個經與政策效果評估的重要地位。

林明仁強調,此次研究獲獎對台灣最重要的影響,是未來所有公共政策都應該作因果關係的評估,政府部會也應提供行政資料給予學者、研究員。

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副院長連賢明指出,經濟學研究可以對政策施行作出更多貢獻,像振興五倍券就是適合的「偶發事件」。若能在前次的三倍券之後,就將資料彙整,以此次得獎學者的研究框架加以評估,不僅執政團隊可掌握更大的政策效果,更能發揮國家資源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