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販網路發文指「梅花肉少吃」 事實查核中心:「錯誤訊息」

豬肉要挑對部位!(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豬肉要挑對部位!(示意圖/TVBS資料畫面)

日前,一名曾在豬肉攤工作的肉販在臉書「爆廢公社」指出,每天處理數十頭豬,過年期間甚至破百頭,對豬肉相當熟悉,都會盡量少吃這個部位「梅花肉」,因為是打針的首選,藏有病變肉瘤。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向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系主任林昭男,以及台灣大學獸醫學院教授葉光勝兩位學者查證;並連繫中華肉品協會副理事長林榮信,以及發文的肉販。認定豬隻會打疫苗於頸部,而梅花肉是豬的肩頸部肌肉,若梅花肉有肉瘤,不排除是疫苗導致的不良反應導致的組織突起或是膿包,正確名稱應為肉芽腫,並不是腫瘤。豬隻並不是打疫苗就會有肉芽腫,僅在特定條件有此風險,透過食安檢驗機制,民眾購買確認,均可避免吃到含有肉瘤的豬肉。網傳訊息卻過度推論為「梅花肉部分要少吃」,因此,為錯誤訊息。

該名內行人直言,夏天採購豬肉最好的時間是,位在早上6至8點。(圖/翻攝自爆廢公社臉書)
該名內行人直言,夏天採購豬肉最好的時間是,位在早上6至8點。(圖/翻攝自爆廢公社臉書)

原始網路發文指出,梅花肉的肉質軟嫩,油花分部均勻,口感相當好,但這部位也是打針的首選,有的豬病變出現肉瘤,「瘤的內部是綠色,淺綠,偏黃,有些已經乾掉變粉狀,有些呈現膏狀,有些是水狀, 其中以綠色又膏狀水狀的最臭,像大便一樣臭。」腫瘤有大有小,但肉販會將這些病變的位置切除,再擺出來販賣,「最怕的就是外表看起來乾淨完整,試了幾刀也都沒有瘤,但內部藏有腫瘤沒被發現而賣給消費者,因此不是肉販故意欺騙消費者,而是沒處理乾淨。」至於豬打針後就是否會病變?該名內行人指出,並非所有的豬都會有病變的腫瘤,依他過往經驗來看,「10頭豬大概6-7頭或多或少都有,真正健康又漂亮豬就比較少了。」

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列出三點爭議,並且訪問兩名學者專家,以及中華肉品協會副理事長林榮信同時連繫上該名發文地肉販,澄清這篇網路文章。(以下原文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爭議點一:

傳言說「梅花肉容易有病變腫瘤,民眾要少吃」,傳言稱「梅花肉部位是接近打針部位,易長肉瘤」、「我個人觀察10頭有6、7頭豬有,或多或少都有」,是否屬實?

(一)專長豬病學的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學系系主任林昭男表示,豬跟人一樣,從小就會打疫苗預防疾病,打針的部位在豬的頸部,以前有疫苗是油脂佐劑,豬接種後的反應可能會比較強烈,不排除會出現腫脹的肉芽腫。最容易出現這種問題的疫苗是口蹄疫疫苗,但台灣豬隻從2018年起已不需打口蹄疫疫苗,而其他疫苗要造成肉芽腫的機率應該很低。

林昭男說,豬打針的情境跟人不太一樣,人打針一定會更換針頭,也一定會消毒皮膚,實務上豬打針時未必有確實消毒,打針時若把皮膚表面的細菌一起帶入身體組織,也可能造成後續的感染而導致肉芽腫,但就算有這些不良反應,隨著時間也會代謝。

林昭男指出,傳言稱豬的「梅花肉部位少吃」有誤導民眾之虞。

(二)台灣大學獸醫學院教授葉光勝表示,疫苗注射部位大多在豬隻頸部的肌肉,梅花肉來自豬之肩頸部肌肉,這的確是用來注射疫苗或藥物的部位。但僅有低比例的豬會有明顯不良反應、直至屠宰後在販售時能看到明顯的「肉瘤」。

(三)查核中心採訪貼文發文者。他說明,他8年前在豬肉攤販工作過,僅是陳述屠體時的經驗和狀況,根據他當時的工作經驗,因為豬隻打疫苗多位在耳後頸部,再往後延伸就是梅花肉,因此,梅花肉確實常出現粉白肉瘤。他於臉書貼文指稱梅花肉是打針首選不太精準,正確說法應該是打針附近。

該名發文者指出,他會寫出這篇文,並非要大家恐慌、不吃梅花肉,也並非指肉販黑心。他只是想強調,豬肉產業鏈中,本就會透過打疫苗的方法維持豬肉健康、品質,後端人工處理時難免會有處理不乾淨的時候,而民眾要多留意、了解自己的食材,盡量自己煮、多吃熟食,就能避免問題。

綜合以上,網傳訊息稱「梅花肉常有肉瘤」,此為貼文者在8年前的工作經驗;學者指出,以油脂佐劑的豬疫苗,如口蹄疫疫苗,較容易造成肉芽腫,但豬隻近年來已不再施打口蹄疫疫苗,其他疫苗造成肉芽腫的機率較低。

在食安環節如何把關豬肉食安?民眾是否需要「少吃梅花肉」嗎?

葉光勝說,豬隻施打疫苗僅有低比例的豬會有明顯不良反應、直至屠宰後在販售時能看到明顯的「肉瘤」。而且在屠宰場亦有屠檢獸醫師逐隻檢查,會造成人類食安顧慮的病變部位會被切除,或者整個屠體移除,不致流入市面。

林昭男也說,如果豬隻真的因為打針或感染出現肉芽腫,在屠宰端也會有屠宰獸醫師把關。獸醫師在豬屠宰前會先檢查豬的身體狀況,確認無虞才會把豬趕到屠宰線處理。

林昭男說,屠宰獸醫師會在屠宰線上的某一個位置,檢查豬內臟、屠體的狀況。如果在屠宰過程中發現豬有肉芽腫,一定會做適當的處理,且第一線肉品處理者也會把肉芽腫周邊的肉都清除,只要把肉芽腫清掉,該部位肉品還是可以吃。台灣的豬肉把關機制嚴謹而安全,不需要因為害怕豬打針而不吃特定部位的肉。 爭議點二:

網傳「梅花肉容易病變腫瘤」,肉瘤是病變腫瘤嗎?

葉光勝說,網路上俗稱為「粉瘤」、「肉瘤」,實際上它並不是腫瘤,不排除是打疫苗所引起的反應,但確切原因要送到實驗室做進一步檢驗,如病理檢查,才能確定。

林昭男說,傳言提到的「肉瘤」容易被誤解是豬腫瘤。其實豬隻成長到6、7個月就會屠宰,對豬來說根本還是青壯年,不到會發生腫瘤的時間,肉芽腫並非腫瘤。

中華肉品協會副理事長林榮信也表示,梅花肉留下的不明白色粉瘤,可能是豬隻打疫苗時,因疫苗的佐劑引起身體反應所留下的組織突起,或是疫苗針頭不乾淨,導致膿包,並非是病變的腫瘤。 爭議點三:

民眾若買到含肉瘤的豬肉,應該怎麼做? 林榮信表示,一般正常的養豬流程,以及豬肉肉品廠商會有一定檢驗標準,淘汰這些不正常的肉品。若民眾真的在賣場買到此類商品,因無法確定其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建議民眾還是不要吃,或可聯繫賣家進行退貨。

葉光勝說,若真的有發現病變反應,切除後其他部分應可食用,但若擔心食安問題,建議就直接退貨、不要食用。假設消費者不慎誤食,只要有煮熟,應不用擔心。基本上還是建議大家回歸良好的飲食習慣,將豬肉煮熟再食用。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做出三點結論: 一、豬隻專家與獸醫指出,豬隻會打疫苗於頸部,而梅花肉是豬的肩頸部肌肉,若梅花肉有肉瘤,不排除是疫苗導致的不良反應導致的組織突起或是膿包,正確名稱應為肉芽腫,並不是腫瘤。

二、報導引述貼文者,採訪貼文者指出,他是8年前在豬肉攤工作,提出個人經驗和觀察。

專家指出,過去豬接種含油脂佐劑的疫苗,比如口蹄疫疫苗,易引起肉芽腫的不良反應,不過,台灣從2018年7月1日停止施打口蹄疫疫苗,豬隻因打疫苗產生肉芽腫的可能較低,且針頭不潔引發的肉瘤隨著時間也會慢慢代謝,不排除少數會在屠宰時仍有肉瘤。

專家指出,在屠宰場會有屠檢獸醫師檢查,若發現肉瘤部位會被切除,或者整個屠體移除,不致流入市面;肉品協會也強調,豬肉肉品廠商會有一定檢驗標準,淘汰不正常的肉品。民眾不需要恐慌就不吃梅花肉。

三、若民眾購買發現豬肉品含有肉瘤,專家建議,在不確定食安風險狀況下,建議不要食用,且聯繫廠商退貨,也建議民眾維持良好烹飪習慣,將豬肉煮熟再食用。經過查證,專家均指出「有肉瘤的豬肉品」會被汰除或切除,沒有肉瘤的部分仍可食用,而非傳言所稱「梅花肉部位都要少吃」。

豬隻並不是打疫苗就會有肉芽腫,僅在特定條件有此風險,透過食安檢驗機制,民眾購買確認,均可避免吃到含有肉瘤的豬肉。網傳訊息卻過度推論為「梅花肉部分要少吃」,因此,為錯誤訊息。

更多 TVBS 報導
資深男星「清晨猝逝」!享壽83歲 噩耗悲痛證實
免錢快衝!8大「健康檢查」拿健保卡全免費 激省上千元
抱寶寶累到睡著!新手媽一睜眼「孩沒呼吸…」崩潰 成冰冷屍體
工程師月入3萬!怒辭職賣早餐「年賺百萬」笑傻了:爽開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