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疾病波濤 平路在間隙找平靜

作家平路去年兩度罹癌後,寫出作品《間隙》,既是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她創作生涯裡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陳信翰攝)
作家平路去年兩度罹癌後,寫出作品《間隙》,既是向內尋求的「間隙」,也是她創作生涯裡對文字的另一番探險。(陳信翰攝)

作家平路的去年很不安穩,先是3月因為健檢追蹤,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11月又再度發現罹患乳癌。一年內兩度面臨疾病考驗,平路透過閱讀與走路穩定心緒,將心路歷程寫在散文集《間隙》中。身體的疼痛,治療期間的陌生與不安,她轉換心境,彷彿凌空看著自己經歷人間劇場、滑稽喜劇,即使躺在病床上,在時間的「間隙」裡,腦中仍有豐盛、鮮活飽滿的想像世界。

躺在病床上被推去手術室的路程中,平路聯想到電影《潛水鐘與蝴蝶》、《星際效應》和《銀翼殺手》。做放射治療時看到「直線加速器」,讓她以為自己是一台在太空總署等著發射的登月火箭,即將加速起飛。一次次反覆向醫護人員報上姓名、出生日期,確認身分,也讓她忍不住失笑,「難道有人會想假扮成我,經歷這些病痛和治療嗎?」

人一到醫院 發現世間苦

平路在65歲這年兩度罹病,事前毫無跡象可尋,雖然訝異,但她維持平常心和原本的生活步調,「一知道生病,我沒有上網查病名、找疾病知識、打聽名醫或問朋友,而是開始隨手找書來讀。生病也不會讓我想特別養生,動完手術的隔天,一早醒來就想要好好的喝杯咖啡,因為喝咖啡讓我快樂。」

平路表示,她不是很訴諸語言的人,但在閱讀和想像的過程中,她能脫離主觀的病痛,客觀看待自身處境,保持穩定的心緒,這樣往內心的探索,讓她獲得更深刻的感受,「例如因為扎針而覺得疼痛時,我想像精神離開自己,看著自己體驗扎針的當下。我是我,卻也不是全部的我。」

平路坦言,候診時,不只自己不安,還會聽見身邊病友的苦難,「人一到了醫院,就會發現人世間的苦,平常我們只是視而不見。以為只要不會看到,這一切就離我們很遙遠。那些苦幾乎是沒有語言能形容,也無法丈量的。但人世間的悲歡,照理來說應該沒有那麼不相通。」

人生如摺扇 「間隙」成重心

罹癌後,人生重心全數洗牌。平路笑說,本來會在意別人的看法,現在就不掛懷了。尤其生病之後,有的親友給她意見,試圖歸咎原因,「就像蘇珊.桑塔格說的『健康王國』和『疾病王國』。我生病之後,覺得與常人的世界有了裂縫。很多人覺得只要知道原因,自己就是安全的,不會生病,實際上我們距離疾病,沒有這麼遙遠。」

現在對平路而言更重要的是「間隙」。她認為時間並非絕對,人生有如摺扇,可以拉伸,間隙可短可長,可以盡量飽滿,「例如與人真心相待的時刻,靜坐的時候,間隙就可以延伸得很長。雖然我現在已經完成治療,可是誰曉得癌細胞是不是全部清除了?還是其實正在集結準備下一次生病?但我現在很好,享受人生每一個有意義的分秒,這樣就好了。未來會如何,是不可知的。」

走過疾病帶來的波濤,平路內心回歸平靜,帶著不同的視角,重新觀看她眷戀、執著的世界,回歸小說創作,「對我而言,只要有一個人因為《間隙》這本書中的經驗,而獲得一絲絲的幫助與平靜,我就覺得達到目的、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