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幻想工程」是這樣誕生的?

作者:LIN TSAI LIN/文旅觀察

疫情之下,如果不是剛好住在擁有迪士尼樂園的這 6 座城市,恐怕還要很久才能造訪「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不過,以下要介紹的這個系列影片,也許可以讓人一解相思之苦。

這是由 Disney+ 最新推出的紀錄片《Behind the Attraction》,一共 10 集,娓娓道來迪士尼樂園中十大經典遊樂設施的來歷,包括最早的創意構思、幻想工程(Imagineering,迪士尼專門負責設計、建造園區的部門)落實創意時遇到的挑戰,鏡頭更一路緊追到近年這些設施的翻新狀況,讓樂園迷完整看到遊樂設施的「前世今生」,十分過癮。

本文將拋磚引玉介紹紀錄片的精彩亮點,結合筆者的個人觀察,讓目前無法訂閱 Disney+ 的台灣讀者,對於這些樂園故事也能多些認識,下次有機會前往探險時,或許就能更有樂趣!(8 月 13 日更新:Disney+ 宣布確定在今年 11 月正式登台)

叢林巡航:在沙漠中開江河的魔法

第一個登場的是「叢林巡航」(Jungle Cruise,或譯「森林河流之旅」)。在 1955 年全球第一座迪士尼「加州迪士尼樂園」開幕時,這個設施就同步迎賓,因此論輩分排序,在紀錄片中打頭陣當之無愧。

敏銳的迪士尼粉還會想到,近年來迪士尼大玩「先設施、後電影」的嘗試(過去則是先推電影,票房大賣後再做成樂園設施),Jungle Cruise 也遵循「加勒比海盜」改編成電影《神鬼奇航》的成功路徑,最近推出了電影《叢林奇航》,由巨石強森、艾蜜莉布朗領銜主演。紀錄片與電影一前一後,剛好互相拉抬、製造話題。

電影《叢林奇航》中,巨石強森飾演的亞馬遜河流域觀光船船長,形象正是取自搭乘「叢林巡航」時,妙語如珠、總把遊客逗得哈哈大笑的船長兼導覽員。而通過紀錄片《Behind the Attraction》,更帶領觀眾回到最初,思考華特迪士尼如何在加州乾燥的沙漠,硬是闢出了一條水量豐沛的河道?更何況整個河域綠樹成蔭、鬱鬱蔥蔥,有十足的熱帶異國風。

這背後的「魔法」確實讓人驚訝到掉了下巴:受限於當時的工程技術,負責「叢林巡航」初步概念的 Harper Goff(電影《海底兩萬哩》的鸚鵡螺號就出自他的設計),站在乾燥的土地上,揮著一根大棒子,就這樣徒手畫出了河岸的一側,接著,他走到對面約 4.5 公尺寬的地方,畫出河岸的另一側,河道的雛型就這樣誕生了!

有河道還不夠,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師深知河道兩旁的景觀至關重要,越多樹木才能把場景烘托得越是真實,但樹木養成也要花時間,於是他們儘可能保留土地既有的樹木,在施工圖上,將要保留的樹標記為綠色,要推倒的則標為紅色。

沒想到,請來的推土機司機竟是色盲,意外來得猝不及防!迪士尼團隊只能開始「搶救(購)樹木大作戰」,當時正好在興建五號州際公路,團隊在樹木被推倒的前一刻,趕緊一棵一棵搶搬;另一頭,團隊挨家挨戶和社區居民買樹,其中,還有一棵樹「名留青史」,因為這樹割愛自「迪士尼員工的祖父母的結婚禮物」,後來此樹在「叢林巡航」服完階段性任務後,還被移到園區入口,以紀念這段草創維艱、群策群力的歷史。

迷離境界「換湯」不「換塔」

當然,不是所有迪士尼設施的來歷都如此「寒微而原始」,事實上,迪士尼樂園在全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幻想工程團隊不斷地追求技術突破,將藝術與工程完美結合。經典設施「迷離境界:恐怖魔塔」(The Twilight Zone Tower of Terror)就是一例。

「迷離境界:恐怖魔塔」的故事背景取自經典電視劇《迷離境界》(The Twilight Zone),並且進一步細化,訴說好萊塢高塔旅館(Hollywood Tower Hotel)因為被閃電擊中,一台滿載乘客的電梯被傳送到陰陽交界的第五維度。

在此故事線下,進到這個設施的遊客將體驗到電梯失重的驚悚感──為此,幻想工程師特地向專業的電梯技師請教,對方雖然一頭霧水(心中 OS:我們最怕的事情,竟然是你們最想要達成的),還是告訴幻想工程師,只要把減速的按鈕解除,就可以達到失重的效果。但實際測試後,幻想工程師竟然說:「這樣不夠快,我們要的是比重力更快!」

最後,幻想工程師設計出的版本,是靠機動滑輪拉動,可以快速上升與下降的電梯(纜車),而這個可以通過控制速度營造失速假象的裝置,更是後來設施得以翻新的一大關鍵。但容我賣個關子,先談談這個設施的不同版本。

「迷離境界:恐怖魔塔」1994 年在佛州問世,之後又推廣到加州、東京、巴黎的迪士尼。巴黎的版本與美國差不多,但加入了一個笑起來頗陰森的小女孩角色。

而到了亞洲市場,考量日本民眾對電視劇《迷離境界》完全不熟悉,團隊根據東京迪士尼的海洋主題重新包裝,將故事背景設計為一位到處掠奪寶物的海洋探險家,從非洲原住民手中搶來了一個受詛咒的雕像,還為此鋪張的擺宴炫富,最後發生不幸。

從版本的差異,多少可看出迪士尼團隊希望針對每個設施,賦予「存在此時此地」的特別意義,而不只是單純的異地複製。當一個設施在同一地點成為經典,「變與不變」又是個難題。這就回到我們剛說的,加州迪士尼決定為「迷離境界:恐怖魔塔」翻新。

當時,團隊找來幻想工程團隊的大神 Joe Rohde(他有多厲害呢?基本上他來加州做這案子時,同時還主責佛州迪士尼的阿凡達主題區,最後兩個案子同時在 2017 年 5 月 27 日開幕)。Joe Rohde 看著「迷離境界:恐怖魔塔」經典的高塔,發現外牆裝飾物之下的方正建築結構,跟軍事堡壘有幾分相似,「那麼,誰會擁有一座堡壘呢?」──他們想起了《星際異攻隊》裡的收藏家(The Collector),更巧的是,《星際異攻隊》的續集電影會在此設施開幕的同個月上映,又是借勢宣傳的好時機!

光是牆面「拉皮」還不夠,看過《星際異攻隊》就知道,這部電影調性反叛自由、帶點吊兒啷噹,並且充滿幽默,跟「迷離境界:恐怖魔塔」懸疑、驚悚的氛圍大相逕庭。考量時間有限,不可能大改機械結構,幻想工程師於是改向思考,發現設施的「情緒」其實與上下移動的節奏息息相關,套用 Joe Rohde 的比喻,忽上忽下的墜落感,可以是失速的驚悚感,但也可以是爸爸捧舉孩子玩「飛高高」,逗著孩子呵呵笑。

於是,幻想工程師一遍又一遍反覆乘坐,調適速度、制定節奏,同時也切換不同曲目,測試各種情緒的層次,最後推出 6 個不同(配樂)版本的乘坐體驗。

順帶一提,迪士尼的翻新工程有時是「主動出擊」,有時則與外界壓力脫不了關係,像是近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為口號的全球反種族歧視運動下,迪士尼的經典設施「飛濺山」(Splash Mountain)的改造就是一例。

左手技術、右手創意:一窺幻想工程師的工作難題

《Behind the Attraction》另外幾集中,則介紹了迪士尼的經典鬼屋「幽靈公館」(The Haunted Mansion)、「飛越太空山」(Space Mountain);還有同樣根據盧卡斯史詩級作品《星際大戰》打造出的老設施「星際遨遊」(Star Tours)、最新的沉浸體驗設施「千年鷹號:走私者的逃亡」(Millennium Falcon: Smugglers Run),以及「星際大戰:反抗軍的崛起」(Star Wars: Rise of the Resistance)⋯⋯影片切入點五花八門,如特效技術的突破、客容設計的巧思、故事包裝的爭論,讓人得以一探幻想工程師實際工作時會面臨的各種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敘事手法,比起之前迪士尼出品的另一支同類型紀錄片《The Imagineering Story》,少了些企業大外宣的影子,也一改正襟危坐的調調,更輕鬆幽默,有時還可以看到旁白天外一筆的自嘲,並且,透過剪接迪士尼經典的電影畫面,旁白會隔空與受訪的幻想工程師「對話」,製造出讓人捧腹的「另類表情包」。

總之,如果你是迪士尼樂園的粉絲,剛好又是 Disney+ 的訂戶(很可惜台灣目前還無法訂閱),別錯過這部紀錄片,它娛樂性十足,也深富啟發——下回踏上迪士尼樂園時,相信你在乘坐設施時,體會到的精采將遠超過往!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迪士尼的「幻想工程」魔法──被改編成《叢林奇航》的元老級設施,是這樣誕生的?》,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在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實習──迪士尼,讓我從心存懷疑到相信快樂的蛻變
斥資逾百億蓋主題樂園「超越迪士尼」?從各國經驗,看魏德聖「豐盛之城」的 4 大挑戰

作者簡介:

LIN TSAI LIN,台大新聞所碩士,在台灣、中國、新加坡從事過內容營運,長期關注文旅與文娛產業脈動。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