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億融資的光粒科技,能否掀起AR新風?

嵐小咪的《沉浸在虛擬小說裡的人,現實生活大都失意》一文中講到,“虛擬人生決不是在虛擬的世界中醉生夢死地痛苦呻吟,而是借助虛擬的世界獲得一種新的生存方式,使得現實世界的人生更加精彩和更有意義。

“虛擬”自古以來就不斷引發人們的幻想,古時東方的神話起源、神佛故事,西方的宗教神魔故事等等都在影射當時人們的虛擬幻想,並且利用這些幻想當作統治國家的力量因素。虛擬與顯示對立,但又相互依存,這是對舊時期虛擬幻想的評價,而當今時代唯一適用的是,“虛擬”正被當成增強現實、探索科技新功能的工具,來輔助人們更好的生活。

據36氪獲悉,光粒科技(AR智能眼鏡公司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對外宣稱已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而天眼查APP顯示此次消費級AR智能眼鏡公司“光粒科技”獲超億元A+輪融資,祥峰繼續加碼。下一步AR市場或許會掀起新風。

AR起源

AR技術簡稱增強現實,是一種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巧妙融合的技術。

AR技術起源追溯大概要從20世紀50-60年代電影製作人兼發明家Morton Heilig發明的Sensorama Stimulator機器說起,當時的發明機器同時使用了圖像、聲音、香味和震動等元素,讓人們能夠感受在實物運動的場景,在此基礎之上,AR技術正式展開。

用虛擬增強現實,首先給用戶非常新奇的體驗,再其次就是核心的技術支撐。AR最主要的三大技術分別是:三維注冊(跟蹤注冊技術)、虛擬現實融合顯示、人機交互。

另外,AR技術給用戶呈現的是虛實相生的場景,也就是利用核心三維注冊實現以現實場景中二維或三維物體為標識物,將虛擬信息與現實場景信息進行對位匹配,因此AR應用的領域也較為廣泛,這也是能夠深入元宇宙概念的重要原因。

與AR經常聯合出現的是虛擬現實技術,也就是VR,虛擬現實技術的核心結構主要以環境模擬系統、環境感知系統和環境傳感系統構成,在此基礎上,將使用者帶入預設完成的虛擬空間。現階段VR技術多是用於視覺傳達和視覺信息傳播,但是由於用戶基數較小,相關數據顯示,VR三分之二的收入來源娛樂行業,四分之一來源硬件產品,其他領域起到的作用相對有限。

相比VR技術,AR技術的應用則相對更加廣泛。AR的話題在2017年前曾是資本熱門,當時包括現在商場內娛樂區域的AR智能眼鏡話題也未曾斷絕,中間關於VR和AR的話題曾消匿一段時間,但近年元宇宙與VR/AR話題頻頻出現在資本市場後,關於AR/VR技術的行業、產品似乎又找到新的風口,而AR也不再侷限在原本的娛樂領域下,開始向醫學、教育、工業上進發。

有人這樣說,AR技術就是讓用戶在觀察真實世界的同時,也能接收相關數字化信息和數據,從而為用戶提供幫助。而最顯著的就是AR眼鏡產品,讓生活在真實世界的人與互聯網關聯,該類產品最早產自谷歌,後蘋果也入場,當今已經有大批玩家下場,而AR智能眼鏡愈發平易化也能更快的融入消費市場。

從概唸到深耕產品是AR技術的升華,就像當前元宇宙的狀態一樣,空有一身概念無處安放,讓資本既高看又不得不放下,畢竟沒有產品去承載,那麼不管是元宇宙還是VR/AR,都是空紙殼子一個,沒辦法實現商業化價值,而技術應用,則是風口的引流池。

AR技術應用後,光粒科技的隱憂

AR應用市場後,市場企業開始相繼拓展市場規模,而光粒科技作為相關企業,自然也在拓展之列。元宇宙風口漸退,AR難借東風,在新一次融資後光粒科技又或者AR行業要如何獨面需要拓展的市場,對很多人來說依舊會成為問句。

如果說面對市場,AR產品還有什麼顧慮,那麼B端以及C端的看法與認知或許會是最大的問題。

從B端市場來看,AR產品基於增強現實的屬性,能夠在虛擬技術方面為很多諸如醫學、教育、工業等相關企業提供助力,然而這種技術並沒有被大范圍應用,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技術並未達到特別成熟或者可以大面積展開的地步,一方面則是因為現階段譬如像光粒科技等相關企業的技術導向是對C端更適用,反而沒有特別適合B端。

從C端來看,AR眼鏡的認知度並沒有那麼充足,就拿近期小米發布了一款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引起了未來AR眼鏡是否會成為手機平替的話題爭議。用戶的感官以及認知並不允許AR眼鏡立馬踏入智能手機的平替行列,甚至差距甚遠。

在現階段,手機作為應用市場不可或缺的產品是任何一款智能產品都無法替代的這是公知的,並不是說哪款產品的性能超越了手機就能夠替代,首先人的使用習慣很難被改變,就像左撇子和右撇子都是因為習慣使然,想要讓AR眼鏡成為智能手機的平替,那麼就要解決用戶用手玩手機,用眼玩眼鏡的慣性問題。

從智能眼鏡再看智能手錶,作為智能通訊產品智能手錶再可穿戴系列要比智能眼鏡更受歡迎,包括其功能性能等都是基於手機產生,但未能完全替代手機,這種形式放在AR智能眼鏡上同樣適用,雖然科技發展迅速,但是有些產品對消費者來說有非同一般甚至難以改變的意義和作用,想要替代手機,確實有些差距甚遠。

如果不替代手機,那麼AR智能眼鏡又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從某款AR智能眼鏡的功能來看,其功能滿足行業用戶生產環境中的常見音視頻通訊、AI圖像識別、噪音抑制的需求,確保在噪音環境下音視頻的清晰交流。另外也適用於工業遠程協作、AR遠程售後服務、專家系統、遠程醫療、教學指導、應急指揮以及單兵作戰指揮等眾多場景。

AR智能眼鏡的實用性能為用戶提供極大的幫助,但是這些適用性能並不能當作替代智能手機的因素,相比之下,AR智能眼鏡更像是智能手機之上的升華產品。

當前時期的AR智能產品表現並非特別突出,還有待市場識別認知,那麼光粒科技即將發布通用性AR智能眼鏡面對市場B端、C端的看法與認知也有一定的隱憂。

從虛擬走向現實

上們說到,在更多的用戶眼中,AR智能眼鏡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很多人的虛擬智能眼鏡仍舊停留在歐美電影的場景中,但是接觸到真正的AR智能眼鏡時,仍舊會發怵。

用戶的發怵並不是害怕產品,而是覺得難以置信,或者說是驚訝、好奇,當然,在這個專業領域內的人對產品仍舊是報以期許、贊賞的態度,但想要真正的普羅大眾化,或許需要有一個時間沉澱的過程。

那AR技術從虛擬走向現實是依靠AR智能眼鏡嗎?

未來如何產生價值是很多人看AR智能眼鏡的疑惑,也是其發展的基礎。如果說AR是基於元宇宙的風再次升起,那麼更多的用戶可能會停留在虛擬的層次上去觀察AR技術,而AR智能眼鏡的出圈就會受到消費認知的影響。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有很多人給出了不同又相似的答案,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互聯網虛擬世界中,就像元宇宙中沒有個人,只有作為個體的某某某,而當今新消費時代的個性消費習慣,大多也是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屬性,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可以做別人認知之外的自己而產生的消費環境。

AR不同於元宇宙,也不同於VR技術,AR是與現實物理世界相互關聯,並且每一步都要按照現實世界計劃來“附和”才能存活於消費環境中。

從虛擬映射到現實世界,是技術支撐,也是環境所需。走向現實是AR的必須面,這是與全面虛擬的VR的區別,而作為代表的智能眼鏡是AR技術得已呈現的基建和容器,就像通信、圖文、音頻等都能在手機上傳達的概念相似,VR技術的表現通過智能眼鏡,最終給用戶提供服務幫助,那麼最終AR技術從虛擬走向現實是依靠AR智能眼鏡,但也並不完全依賴智能眼鏡,或許還有其他形式的載體。

直白的來說,不管是光粒科技等AR企業推出任何關於AR技術的產品,其實都是將技術轉化為能夠服務大眾的商業產品,最終要按照消費需求去完善改動或者帶動某些消費需求。但目前消費市場並不是需要一個能夠成為手機的平替產品,而是能夠區別手機並且有手機無法完成功能的新型產品。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元宇宙和AR/VR概念在消費市場迅速擴散的時期,相關行業應該抓住機遇,盡可能讓消費者的認知度提高,並且在消費市場打開缺口,就算不能以成熟面進入市場,也能給用戶一個適應期。從虛擬到現實,從技術到服務,企業的蛻變才會更加完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翟菜花”(ID:zhaicaihua520),作者:翟菜花,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