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送禮頭疼 攀關係、顧人情

旺報【記者黃佩君╱綜合報導】 大陸「人情經濟」怪象頻傳,秋節送禮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從小夫妻到大單位,人人都在煩惱送禮應該如何安排,各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新潮送禮方式也紛紛被發明,不但肥了黃牛、暗藏貪腐,也讓「禮品經濟」成了一個龐大產業。 花大錢 雙節慘變雙劫 大陸「人情經濟」猖獗,無論大事小事都要靠關係,每到中秋這種大節日,就是「盤點」人情清單,送禮「打點」關係的時候;送禮忙,讓大陸人秋節格外過得「很有壓力」。 據《中新社》報導,今年大陸中秋節與十一長假「雙節」合璧,對不少人來講卻是代表送不完的禮,除了身旁好友長官,還多了長假回老家要做的人情,「雙節」成了「雙劫」。 一對80後的白領小夫妻,談到秋節「送禮經」,就十分頭痛。這對大陸白領夫妻表示,兩人中秋打點送禮,薄禮送親朋好友,厚禮送工作單位的長官與老家親戚,一個秋節下來就要耗去兩人整整1個月的收入。 若是工作與業務相關,「送禮經」就更是複雜。一名大陸品牌公關表示,送禮預算永遠少過需要打點的關係,「送給誰,送多少,這些都得去仔細分析權衡。一個節日下來,收禮的可能記不清誰送的,但是如果人家送了,你沒送,就準會被記住。一次失誤之後,以後你就很難再搭上關係。」 改送券 黃牛趁機牟利 他還強調,送禮得送對人,不僅送對人,關鍵副手也不能忘記,而這些人情猶如「成績單」,要用的時候就知道打點得對不對。「比如,你去辦個手續,頭頭拍了板,但是負責執行的『關鍵人物』拖延時間,就說明你送得沒到位。」 這種「人情經濟」也衍生出大陸的「禮品經濟」現象,已經不流行送實物而改送「券」,「蟹券」、「月餅券」等各種衍生禮品商機,應運而生。每一種「券」都有相應的黃牛收購,送禮單位跟廠商買券以後,送給收禮者,收禮者再打幾折賣給黃牛,黃牛再加1、2成價格又賣回給送禮單位或廠商;送禮預算被消化了,人人都有得賺,但禮品本身卻誰也不想要。 除了「券」,更盛行的是「預付卡」,直接送卡給收禮者,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也有專門的黃牛可以折現。 預付卡 未落實實名制 大陸「禮品經濟」暗藏貪腐深水,相關部委於去年規定,1000元人民幣以上的預付卡必須採實名制,杜絕貪汙暗度陳倉,但今年大陸媒體實地採訪,發現實名制根本沒有落實,商家「化整為零」,不管想買多少,都還是買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