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學習調查出爐:大學生新「疫常」生活

作者:Crossing Campus

去年 3 月初,新冠肺炎攻陷美國,各大教育機構轉成遠端教學一段時間後,學術界吹起研究青少年在此情況下心理狀態變化的風氣。哈佛大學精神病流行病學教授 Karestan Koenen 曾於受訪時分享,長期線上學習及網路互動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意願低落、成效不彰;此外,青少年因強制社交隔離下失去探索、與外在世界接觸的機會,將對身心靈產生負面的影響。

筆者在美國讀大學,去年 3 月順應美國疫情爆發開始遠距學習,這學期短暫回到台灣實體校園,卻又遇上近期台灣疫情升溫,各大學宣佈實行遠端教學至學期末。

有了前次經驗,筆者已調適自身狀態以應付第二度的居家學習型態,同時也對首次面臨遠距教學的台灣大學生的適應狀況感到好奇,於是進行調查,並從統計結果分析、撰寫此篇文章。

新「疫常」生活調查,正式展開!

去年在美國化身首批進入這場遠距教學實驗的「白老鼠」,在家上課的時間前後加總將近一年。長期遠端學習之下,我的情緒、生活與學習型態皆發生質變。

台灣直到近幾週疫情升溫才全面實行遠端教學,這回再次被抓回實驗室的我晉升「前輩」,對於剛被帶進陌生環境的小白鼠們適應狀況感到好奇,欲進一步了解台灣大學生們的心情、生活與學習型態如何轉變,因而展開一系列的訪問與調查,並撰寫此篇文章。

我先是關切身旁的同儕朋友,詢問他們遠距教學至今的「心情狀態」、「生活作息」與「學習模式」3 個維度的轉變,再將反覆出現的回應製成可量化的表單,表單內包含 27 題 1-4 分的「量表題」,計算出普遍大學生產生特定情緒、行為的人數比例。另外,表單也追加 3 題「開放式問答」,捕捉其餘更細節的回饋。

維度一:遠端學習的心理變化

填答問卷的 140 位同學當中,有 5 成學生表示在遠端學習之下,心情是愉悅且輕鬆的,此結果與我當初設想多數反應會傾向負面有所落差,於是進一步細問壓力相對小的原因,學生說明有些老師考量線上考試的限制,開放學生開書考、延長考試時間作為遇到設備問題時的緩衝,或將難以線上進行的考試改成作業、報告等形式,上述評量方式的改變使得學生認為與遠距教學前的紙筆測驗相比,負擔減少許多。

此外,學生表示另一個壓力減輕的原因在於,遠端學習讓他們不必參加會帶給自己壓力的社交活動。從社交層面來看,這點確實呼應了 Karestan Koenen 教授所提到的理論,社交隔離或許免去青少年在社交場合引發的不安與焦慮,但值得深入探討的是,在這些有助於青少年身心靈發展的活動中缺席,是否會造成長遠的影響?意指該影響可能不會隨著疫情結束就停止,而是長期、延續的。

被問及負面情緒的變化,如無聊、空虛、孤獨、煩躁、焦慮等感受,約有 5 至 6 成左右的學生認為有這類的情緒產生。這些鬱悶、煩躁的情緒來自於長期待在宿舍與家中,且對於教學、考試形式的不確定,學生加諸於自己身上的壓力。

圖/謝佳華 製
圖/謝佳華 製

維度二:在家上課的生活變化

據此份調查,生活作息方面則有 3 項顯著改變:一是由於在家中上課省去通勤,學生普遍擁有更多自由調配的時間;二是睡眠時間相對充足許多,但部份學生因而傾向晚睡晚起;三則是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從表單及身旁朋友得到的回饋可以發現,許多人指出重新適應與家人的相處模式具有挑戰性,尤其是長期和家人共處一室十分考驗耐心,學習亦可能受到干擾。筆者推測給予該回應的同學們可能離鄉背景到外縣市讀大學,學期間住在宿舍或租房子在外,因為疫情久違回到家中、停留的時間拉長,難免需要磨合。

這項改變或許為學生帶來負擔,但也可轉念把握這段難得的時光,與家人進行更深入的溝通,理解彼此的需求。

圖/謝佳華 製
圖/謝佳華 製

維度三:遠距教學的學習變化

學習方面,老師採用事先錄製好影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得以藉由反覆觀看、調配速度,或許能在更有彈性的狀態下吸收新知,提升學習效率。然而身著睡衣、邊進食邊上課的舒適環境並未全然對學習有益,高達 7 至 8 成的學生表明在居家學習的環境中,讀書與休息沒有明顯區隔,容易拖延、耍廢、分心,且易感到疲倦。

線上學習對於自律的人或許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但表單上有 57.8% 的填答者自評自制力偏低,這時可善用如「番茄工作法」等方式提高專注力。在遠端學習的模式之下,專注力更顯重要,培養如何聚精會神、不被周遭及己身影響做事品質與效率,是每個人的課題。

其他方面的影響,還包括線上討論報告的效率,6 成同學認為效率不彰,其中一個主因在於當鏡頭關閉,無法觀察對方的表情與肢體語言。關於這點我也曾深受其擾,當時的解決方法是與同學達成共識:在討論重要議題時大家一同打開鏡頭,也要一起學習讓開會更有效的撇步。

除此之外,要提高開會品質,必須倚靠每一位參加者身體力行:例如主席在線上會議中肩負重責大任,若在會議進度的掌控及話語權的調配上執行得宜,將大幅提升會議效率;會議記錄則詳實整理討論內容,減少因缺席衍生資訊不對等的問題。

圖/謝佳華 製
圖/謝佳華 製

此外,我也廣泛蒐集不同專業學科的大學生在遠端之下學習型態變化之差異,得到的回饋包含以實作為重的科系(如醫學、藥學、職能治療)的實驗課程在遠距教學之下無法實行,改以線上其他方式取代,此改變造成的影響除了學習成效恐怕打折,許多學生也因無法進實驗室感到可惜。

再者,如外文系或語言相關等課程,某些老師會把實體互動帶至線上課程當中,確保學生充分交換想法、練習口說,然而若未採用上述的教法、改用影片教學的方式,學習成效就極度倚靠學生自主練習了。

綜觀每個科系所面臨到的共同點,則是遠距教學助長講堂(lecture)上課的風氣,原本討論、實作佔比較重的課程,礙於設備與時空限制而轉為老師講課為主,使得本來在實體課鮮少發言、提問的學生更可以藏匿於螢幕後方;而喜愛互動式課程的學生則無法如往常踴躍參與,著實為線上課程一大缺憾。

另一方面,許多老師也在遠距教學的限制下突發奇想以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舉例老師會在線上課堂中設計即時問答的環節,讓同學們感到新鮮有趣,進而提升參與度;此外,某醫學系的學生分享,為了監督學生進行考試,老師發展出「電腦在前」作考試卷、「手機在側」作監視器的新穎監考方法。

最後,針對「整體而言,我喜歡遠端學習勝於實體上課。」這句敘述,42.4% 的學生填答「稍微不同意」、23.7% 的學生回答「非常不同意」,該數值比當初預估的低,推斷此結果與同學逐漸適應遠端學習模式有關。

一起挺過疫情

除了以上三個維度的變化之外,學生也分享自己在遠端學習下發展出的新「疫常」生活型態——像是藉由創造儀式感,如早晨泡咖啡、起床梳妝打扮,和定時到沙發上打滾休憩——以增進專注力,解決時間感喪失的問題。

至於社交面向,有些人觀察到自己會藉由頻繁與他人網路聊天、視訊通話,或是花較多時間在社交軟體上,以彌補現實社交互動的匱乏。我自身不論是上學期上美國視訊課程,抑或這學期上台灣的遠端課程,都強烈感受到與人建立連結的需求,也慶幸這學期參與的商業競賽及實習不畏疫情,得以透過線上方式持續進行,讓我在居家防疫期間仍能密集與同儕切磋互動,補足社會資本。

大學生們紛紛摸索出一套生存法則,以應付一劑劑內外在的壓力測試。除了依靠本身調適能力,也可借鏡新冠疫情之下首當其衝的元老級人物經驗——例如遍佈在世界各角落的換日線專欄作者們的分享——以獲取應對的參考,從教育、產業、職場、生活到飲食,其實都已有許多觀點與討論。

最後,大學生調整生活習慣、建立有效學習模式之餘,內心的健康亦不容忽視,即使學校相關輔導單位的諮商服務因應疫情全面暫停,但學生若有需求,仍可以致電尋求協助。

新冠疫情嚴峻,在回歸正常生活之前,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好好照顧自己。我的疫情過後待辦清單已列上許多項目:與朋友見面時來個大大的擁抱;再次走在校園時放慢腳步,用心感受周遭的人與事物;還有多蒐集幾個笑話,越好笑越好,因為我是多麽懷念大家美麗的笑容。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大學生,你們還好嗎(下)遠端學習調查出爐:盤點台灣大學生的新「疫常」生活變化》,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年輕人的困境,造就出的千億市場:線上教育「大亂鬥時代」來臨
全台停課不停學,教育現場變「戰場」?──無界塾老師林嘉怡傳授遠端教學心法

作者簡介:

Crossing Campus 前身為「校園天下」,延續「為校園而生」的理念,期待透過全新策展與規劃,把世界帶入校園、讓校園走進世界。 歡迎校園相關合作、投書,聯絡請洽換日線官方信箱:CommonWealthCrossing@gmail.com

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