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行道樹種 人與環境堪憂

行道樹兼具美觀及淨化城市空氣的功能,更是施政者治理指標,但不少縣市為求美觀便利,忽略行道樹與當地環境、民眾生活關係,栽種不適合的路樹,造成行道樹與城市之間水土不服,甚至影響到居民生活,例如黑板樹開花有臭味、大王椰子的葉子掉落有安全疑慮、木棉花開花時掉落會產生黏黏的觸感,引發爭議。

新竹市東大路早期栽種各式路樹,以稜果榕、美人樹、木棉、黑板樹、雀榕、高山榕為大宗。新竹市政府表示,為施作東大路步行城市亮點計畫工程,去年啟動植栽調查,盤點東大路的樹木生態並造冊,已先移除有病蟲害的美人樹及易落果導致車輛打滑的木棉樹,良好樹種現地保留24株,再以造林方式改種樟樹、苦楝、香楠、茄苳等樹種,打造城市林蔭大道,升級為生態綠廊。

中興大學實驗林研究員邱清安指出,目前常見的路樹也許十分適合環境,但是不見得適合人,若在道路附近就需要考慮到人的需求,像是生長快速卻容易因風折斷,且開花有臭味有黑板樹,充滿熱帶風情卻易葉柄斷裂造成安全疑慮的大王椰子、中東海棗,還有棉絮與種子易飄散造成行車打滑、民眾皮膚過敏不適與開花時掉落會產生黏黏觸感的木棉樹。

此外也有不少考慮到人但未考慮環境的路樹,像是在城市栽種海濱的樹種、不適合熱帶的紅葉樹種等等,結局都是活得不好。邱清安說,行道樹還需考量枝條韌性與植株大小,台灣夏季有颱風恐吹斷樹枝,而有些路樹的植穴太小,未來長成大樹都讓環境風險增高,因此栽種路樹必須要有系統性的思考。

邱清安表示,目前栽種路樹的世界潮流都採用原生種,需要管理維護的成本都比較低,台灣原生種樹木約4000多種,較常被做為路樹的有樟樹、台灣欒樹等,仔細思考環境跟人的關係,才能打造出符合期待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