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決勝科技運用,深耕小資族挖掘大商機

矽谷正在偷走華爾街的午餐。

金融科技(FinTech)席捲全球,全面影響金融產業生態,從業務模式、產品到流程轉型創新,均勢在必行,甚至有人說「金融科技無所不在」,究竟將來還會有什麼創新?業者如何在兼顧法規、資安與消費者保護的前提下,尋求數位創新?而傳統金融業又該如何轉型?

2019第17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專題論壇五探討的是「金融科技轉型創新」,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行一擔任主持,與談者為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副總陳弘儒、泰國匯商銀行執行副總裁嚴賢銘、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為我們揭示金融科技的未來大發展。

周行一:金融業運用科技得宜,競爭力特別強

圖/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行一。蘇義傑攝 

「哪個金融業可以把科技運用好,競爭就特別強!」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周行一直接對金融科技的價值下了定義,科技日新月異,科技跟金融結合,對金融服務影響很大,包括投資理財、保險、授信、支付、監理,既能增加效率、又能減少成本,金融科技不是遙不可及,而是成為民眾生活一部分。

陳弘儒:創新技術ABCD,個人信貸潛力無窮

圖/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副總陳弘儒。池孟諭攝

北富銀資深副總陳弘儒同時擔任數位金融總處副總經理,負責金融科技轉型創新,在他任內,接觸過許多來面試的新人,近幾年意外發現許多學理工、數據的人才,都來銀行面試,問他們為什麼想來銀行工作,每個人不約而同回答:對金融科技有興趣!

北富銀的金融科技,創新技術有四個面向,就是ABCD,A:AI、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端)、D:Data(數據)。

從AI說起,過去只有高端客戶才有機會享受理專的客製化服務,不過北富銀推出智能理財平台「奈米投」,100美元就可以進場,全球800個ETF皆可做資產配置,讓一般民眾都能享有很好的客製化投資建議。

至於區塊鏈,陳弘儒說北富銀正要推出區塊鏈錢包App,將區塊鏈應用於跨行轉帳,並送入監理沙盒實驗(風險可控制範圍內,讓業者於一定期間內,測試創新產品或服務),實驗時將不收取轉帳手續費,節省消費者成本。

北富銀也建立雲端系統,主要運用在中小企業貸款上,進行智能甄審,過去完成中小企業貸款審核至少四個禮拜,現在同仁拜訪客戶,可以立即上傳申貸文件到雲端,後端立刻分析,即時為客戶核算出精準的可貸額度及申貸利率條件。

數據分析也是北富銀的發展重點,成立數據部門,提升對客戶行銷的準確力,譬如針對夜貓族推出夜間超商消費享有5%現金或LINE Points回饋的信用卡,這種精準行銷,讓客戶感受銀行非常了解自己。

未來金融科技商機,陳弘儒認為個人信貸有很大機會,尤其是小資族群,過去銀行對這個族群的徵信資料非常薄弱,不過像富邦金控在大陸的子公司富邦華一銀行與大陸純網銀微眾銀行的合作,微眾銀行現金貸爆款產品「微粒貸」,提供資金的銀行之一即為富邦華一銀行,北富銀由此打入小資族市場,以小博大。

嚴賢銘:東協普及率待突破,是深具潛力市場

圖/泰國匯商銀行執行副總裁嚴賢銘。蘇義傑攝 

嚴賢銘任職於成立於1907年的泰國匯商銀行,是泰國第一家本土商業銀行,總資產為泰國第一,是泰國金融服務的領先者。

至於,東南亞的金融科技發展如何?嚴賢銘引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一項報告指出,網路使用者過去半年內使用兩種以上金融科技服務的人,中國最高近70%、美國約30%、而東南亞中較先進國家如新加坡才20%左右。

有些分析機構指出,東南亞6億人口中,尚有3億人沒使用過直接金融、普惠金融服務,嚴賢銘說,換言之,金融科技在東南亞還有很大的市場。而泰國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僅占整體市場的個位數,其中多數是銀行提供的服務。

而且在網購市場,消費者還是以現金支付為主,占了60~70%。也就是說,金融科技的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性。

談到政府對金融科技的監理,嚴賢銘指出泰國市場監管相當開放,第三方支付就發了40幾個牌照,P2P(個人對個人直接金融)也如火如荼發行牌照,數位貨幣交易所今年也預計會審批出牌照。

泰國的銀行也積極與非金融業者合作,包括海內外金融科技公司、創投。不過泰國金融科技面臨的問題是人才,嚴賢銘認為這部分有賴台資企業,因為台灣人創業精神很強,但目前台資在泰國仍以製造業為主,若能加強金融科技的投入,還有可能誕生出泰國第一家獨角獸(估市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

臧正運:監理科技,創造更穩健金融科技生態

圖/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臧正運。蘇義傑攝

臧正運目前在政大開設金融課程,專研區塊鏈金融、密碼資產與虛擬通貨、開放銀行等新興金融法議題。監理科技也是他關注的議題。

「台灣與泰國都是成文法國家,因此可以互相借鏡。」臧正運呼應嚴賢銘的與談內容,指出台灣與泰國一樣,都是大陸法系,泰國監理既然能開放,台灣也可以更加開放,泰國正在推《數位資產法》,台灣也在推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簡稱STO)監理規範,未來兩國還可以共同跨境監理合作。

近年國際金融科技法律制度發展分成三個主旋律。第一是降低非金融機構進場障礙,關於風險較低的業務,不強求非金融業者取得銀行執照,監理沙盒實驗也是在這樣的精神下產生,過去四年間,有50國家地區都施行監理沙盒。

第二是把資料自主權還給消費者,過去金融業牢牢掌握消費者資訊,現在的國際趨勢是,讓消費者在與金融機構來往時,有資料主導權,業者透過安全可靠方式,且在消費者的授權下,將資料給第三方服務者,業者可以藉此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20幾個國家地區正在開展「開放銀行」「開放API」等業務,台灣也在推行開放銀行的第一階段(公開資料查詢)上線。

第三部分為監理能力強化,由於主管機關與民間的資源、人才有落差,造成監理困難,也常出現業者與主管機關對於法令的理解不同,如何強化效能、降低成本,這就是為何要倡議監理科技、法遵科技(RegTech),才能運用科技效能,強化監理能力。

若是透過數位監理自動化、智慧化,以及法規命令使用的程式語言,就不會產生法規命令解讀不同的問題,也可降低監理成本。

臧正運最後指出,金融科技在台灣可以深耕的對象,包括50幾萬外籍移工、以及融資較困難的中小企業。金融科技將無所不在,無遠弗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