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來菇無土栽培 農改場保種解糧荒

雨來菇,是花東特有的藻類,也是阿美族傳統食物之一,慈濟科技大學師生,成功進行無土栽培,能夠擴大種植的效益,榮獲國家新創獎肯定,花蓮農改場也搭設專門培育原民傳統作物的溫室,希望提升產值。

「這邊還有西瓜茄,像不像西瓜。」

原住民的野菜,有些看似雜草的種子或野果,卻是祖先流傳下來與天地共生的智慧。下雨過後會長的藍綠藻,有個浪漫的名字「情人的眼淚」,研究證實它富含鐵質和維生素,是素食者很好的營養補充食物。花蓮農改場開始進行溫室繁殖。

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邱晨:「阿美族常用的食材,可是野外撿回來,就是會有大量的沙石,跟雜草混在裡面,後續的清潔很費工,所以我們現在就是,把它撿回來用無土栽培的方式。」

原住民傳統食物,部分物種在野外越來越少見,農改場積極進行保種計畫,目前光是蔬菜類就有20多種、豆類5種,並針對成分做營養分析與應用。

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吳岱融:「這些野菜都有它地區的適應性, 我們在保種的過程當中,除了去了解這些野菜的利用方式,以及它所連結的文化記憶之外,我們一般也同時研究,它的繁殖方式,希望把這些野菜的潛力更發揮出來。」

環境氣候變化異常,種子的保存,或許是未來糧食匱乏的可能解藥。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綠能科技體驗營 環保教育腦力激盪
無障礙服務!復康巴士的便與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