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未及時補注 高樹地下水位創21年最低

枯旱造成水情嚴峻,水利署在部分縣市陸續鑿井取水,學者發現去年雨水補注不足,部分地區地下已低於歷年水位,像高樹地區的地下水位創下21年來最低,提醒每一口井都必須長期管理、觀測,才能發揮效用。(李明朝報導)

地下水水位,會因為使用以及降雨的補注數量,出現乾、濕兩季、以及高、低之間的水位變化,至於每口水井的使用都符合在安全出水量,以避免日後造成影響,所以基本上在使用水井取水,都不會產生立即危險。

不過去年因為降雨量偏少,未能補注地下水,已有部分地區地下水位,與歷年相較創下新低。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吳瑞賢也提醒不論水利署或是各縣市自行開鑿的水井,今後都要加以管理及觀測,因為現階段在使用水井,勢必會讓地下水位明顯下降,像日前在觀測高樹等地區的地下水位是21年來最低,不過,民眾也不必過度耽心,只要水井不使用,以及下雨補注後,水位還是會自動提升。

水井開鑿深度如果位於30至50公尺之間,對於地層下陷影響較小,值得要觀測是深水井有沒有超抽等因素。吳瑞賢特聘教授認為,水井深度在50公尺以內,影響地層下陷因素比較輕微,要觀注是深度較深的深水井,因為地層內水壓力減少,長時間使用,有可能會造成地層下陷等問題出現,至於地下水有沒有超量,可以透過專業的工程以及科學方法評估即可知道,確保使用量不會影響環境。

一旦水情好轉之後,就要觀測水井水位,有沒有回到乾、濕兩季、高、低之間水位。吳瑞賢特聘教授建議未來要建立地區的地下水抽水量跟地下水位的關係,以及了解地下水位恢復的能力,才能永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