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裡灌漿風雨中開路 南橫尚待老天爺驗收

南橫通車5(中央社記者盧太城、蔡孟妤台東-高雄29日電)莫拉克颱風造成南橫公路柔腸寸斷,這些年在雲霧裡摸索灌漿、風雨中攀岩開路,修復工程艱困,面臨技術上、天候的挑戰,現在南橫就待老天爺驗收。

南橫公路西段連結高雄市桃源區勤和至復興部落的「明霸克露橋」搶修工程,讓公路總局甲仙工務段感到最艱難。甲仙工務段長陳正偉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對甲仙段來說,最艱困的修復路段不是梅山、天池,而是勤和至復興部落的「明霸克露橋」段。

他說,明霸克露橋附近的水文變化劇烈,在未蓋橋前,只靠防洪力差的河床便道,每逢颱風豪雨就會被毀掉,民國103年爭取經費建設較堅固的明霸克露橋,106年完工後,大家期望很高,也宛如甲仙工務段的命脈。

106年4月通車明霸克露橋才通車不久,就遇到0602豪雨,陳正偉回憶當時驚恐心情「很擔心如果沒幾個月就斷橋,乾脆去跳溪好了!實在情何以堪!」還好工程人員探勘後回報橋沒壞,當下「眼淚差點掉下來,鬆了好大一口氣」。

沒想到,去年8月又一場豪雨,誘發玉穗溪上游邊坡大規模滑動,海嘯式土石流宛如「大魔王」,沖毀明霸克露橋,導致當時復興以上3個部落聯外道路中斷。8個多月來現場不斷搶救修復,但初期地質環境極不穩定,常發生土石流,才搶修一段馬上又遇土石流毀損,甚至見下雨苗頭不對,還得趕緊撤離逃命,可謂拿命搶修。

負責寶來一橋和明霸克露橋工程的桃源監工站長黃碩偉,頂著搶修壓力,結婚2年後才敢告假度蜜月。黃碩偉說,明霸克露橋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聯外道路,新設的近100公尺鋼便橋今年2月完工後,總算壓力減輕不少。

南橫公路以前還有武雄橋、進涇橋,是紀念為了開通南橫公路而犧牲的2名段長陳武雄和蘇進涇。但2橋在八八風災後損毀,武雄橋保留修復,進涇橋則改箱涵方式通車,不復存在。

蘇進涇的大兒子蘇俊銘,正好就是負責南橫137K處明隧道修復工程的工程人員,公路總局將這條明隧道冠上蘇進涇的名字,取名為進涇明隧道,110年初通車揭牌,讓2名段長的名字永存於南橫公路。

陳正偉憶及91年剛到甲仙工務段時,當時跟著前輩每天看著南橫的好山好水、秀麗風景,直呼上班好開心,但前輩提醒「你再過3、5年,看到的就不是風景,而是工作」。後來懂了前輩的意思,原來身為工程人員,在南橫看到的不是風景,而是道路有沒有問題、是否需要修復,這是一種心心念念的責任感,再無暇關注風景。

陳正偉說,前輩把道路顧好,交到他的手上,他也要把路顧好,再傳下去,工程人員一代傳一代,世代把南橫公路顧好。

南橫公路東段,指標工程包括大關山隧道與埡口山莊間的大坍方,也就是已過世知名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在「看見台灣」影片中入境的大片心型坍方。

公路總局關山工務段長陳克劼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這個心型大坍方從莫拉克後就災害不斷,陸續有101年的天秤颱風、103年的麥德姆和鳳凰颱風、105年的尼伯特和莫蘭蒂及艾利颱風、106年6月和10月的豪雨、107年9月山竹颱風侵襲。

陳克劼說,這段路包括便道,修好後又被沖毀了3次,一直到這2年氣候穩定,工程順利。現在搶修完成的已經是第4條路基,路基內縮了130公尺。第2個指標性工程是埡口山莊前的向陽大崩壁,同樣搶修後遇到豪大雨又被沖刷,於是改採貨櫃修築法,用122個貨櫃當作路基底下的擋土牆,總算穩定了土石流。

陳克劼說,高海拔地區,冬天天寒地凍,蜘蛛人在雲霧裡摸索灌漿、工程人員在風雨中攀岩開路;夏天則常有致災性風雨,「颱風豪雨怎麼來,我們也沒辦法,上天就是這樣」。

陳正偉說,雖然氣候變遷劇烈,維護道路會愈來愈艱辛,以後無疑還會面臨災害、損壞,屆時要因應環境,找到新的通行方式,「如果道路需要休養,那就休養吧!人無法跟大自然對抗,要順應自然而行。」(編輯:孫承武)11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