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I來敲門

試著回想一下,你上一次跟你的手機「對話」是什麼時候呢?

過去十多年來,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一直都沒停過,但往往興起的聲量都是短暫的。

就像新手機的智慧助理,當你嘗試叫他幫你安排行程,或是問問它懂什麼笑話之後,往往還是覺得自己動手指比較快,讓專業的來。

但這波AI風潮就很不一樣,從ChatGPT與AI繪圖開始,前者只花了5天就達到百萬用戶,遠快過Facebook的10個月與Instagram的2.5個月,後者則是快速成為創作工具的一部分,更在網路社群上引發不少正反論戰。

AI到底有多厲害?就定義來說,AI可以「理解人類的指令,從龐大的資料庫中,進行創作」。

就結論來說,AI可以幫你寫文章、寫程式碼、畫畫、做投影片、做影片懶人包。

或是直接回答「我晚餐吃什麼比較好?」這種結合了健康、口味、交通、人潮等各種資訊的決策性問題。

你可能不禁感嘆「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我認為端看我們如何處理這段人類與AI的「磨合期」,以及是否有針對以下幾個面向採取行動:

一、制度:我們需要更完善的法規去保護人類的創作,因為AI創作的資料來源仍始於人類,唯有讓人有誘因繼續創新,AI創作才不會進入死胡同。

二、教育:AI是強大的工具,而使用工具背後初心的善惡,會直接決定結果的利弊,因此品德與人文教育勢必會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溝通:AI讓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許多模糊地帶,例如AI繪畫是不是創作等,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溝通、理解與包容,別讓AI當前,人類反而自己網內互打。

四、感受:AI僅能「理解」,但只有人類能「感受」,在善用AI的過程中,仍須用心去感受我們的受眾需要什麼,成果才會是圓滿的、有溫度的。

最後,不少人會將AI稱作人工智慧,但我比較偏好稱之為人工「智能」。

因為我始終相信「智慧」是在人類身上。

唯有人類發揮自己獨有的「智慧」、「感受」與「同理心」等特長,面對AI來敲門,經過充分的準備後,我們才能一起攜手前進,共存共榮。(作者為科技數據公司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