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接種疫苗無副作用效果較差?研究:抗體水準一樣強

近期台灣接種疫苗的人愈來愈多,很多人關心接種後產生的副作用問題。由於副作用有輕有重,許多認是副作用的強弱與身體免疫反應有關,亦即副作用反應較大的,免疫的反應更好。此一問題經過科學家研究後發現,副作用強弱雖然因人而異,但與接種後身體產生的抗體水準沒有關係,亦即接種疫苗後沒有產生副作用,身體免疫力不會較弱,產生的抗體水準仍然一樣。

新冠疫苗種類雖多,但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類型都差不多,除了一些已知較嚴重的反應例如血栓、心股炎之外,大多是發燒、頭痛、股肉關節疼痛、接種處紅腫等等,副作用反應有輕有重,甚至有些人完全沒有反應,這些人自然也會擔心是不是疫苗不起作用?還是疫苗本身的效果有什麼問題。

國內的媒體在這方面的報導有時也出現不同的訊息,讓民眾更加混淆。例如一份知名的健康相關刊物在報導具名醫師談論如何應對副作用時,編輯自行推斷稱,因第2劑疫苗副作用會較第1劑激烈,而接種第2劑之後的免疫反應會較接種第1劑後更強,可見「副作用愈激烈顯示疫苗效果愈好,沒什麼感覺的人疫苗效果較差」,其實這樣的推論是完全錯誤的。過去醫學界對此也有不同看法,但都沒有實際的研究來加以佐證。

這個問題因為新冠疫情大流行,大量接種疫苗後有了更多的案例可供研究,已經有專業人員針對此做了調查與研究。這份研究報告已於7月2日發表於醫學論文預印本MedRxiv上,雖然論文尚有待同行評估,但算是至今針對新冠疫苗接種的副作用與免疫反應之間的關係一項較具說服力的研究。

研究以206名健康成年醫務人員(近7成女性,年齡中位數41.5歲)為研究對象,全部都沒有新冠病史與嚴重免疫功能不足問題,研究標的是接種輝瑞疫苗(BNT162b2)後引起不良副作用是否與疫苗誘導的抗體水準有關。結果顯示,疫苗接種引起的症狀嚴重程度和接種一個月後體內的抗體水準「完全沒有相關性」。

研究也因此統計出幾個在其他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也可以相互印證。包括:1.副作用反應與年齡與體重有負相關性,亦即年齡愈大與體重愈重者,副作用反應較弱,這一點在女性當中尤為明顯;2.接種第2劑的反應較接第1劑時更多,如果第1劑有強烈副作用反應,第2劑有很高機率會出現強烈副作用反應;3.高齡者產生抗體水準會較低,但抗體水準與副作用反應之間沒有關聯。

因此,目前無法根據副作用的強弱來判斷疫苗在你身體內產生的效力,接種疫苗後更不需要因為沒有任何不舒服而感到焦慮。

不同的疫苗種類(腺病毒、mRNA)可能會在同一人身上出現不同的副作用反應,但這方面還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其實,引發副作用或稱過敏反應的因素很多,除了疫苗本身與每個人身體的反應不同之外,還有其他的問題也會造成副作用的差異。例如,疫苗通常都會加入佐劑,會讓一些人出現頭痛、發熱等副作用反應;用於包覆mRNA疫苗避免其在人體內快速降解的脂質納米顆粒(LNP),因含有聚乙二醇(PEG),也會引起過敏反應,而mRNA的過敏案例較多,經常是這個成份造成。此外,還有更令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狀況,接種時會用針頭刺穿疫苗瓶上的乳膠套吸取疫苗,此時針頭會沾到一點乳膠成份,也會讓對乳膠過敏的人產生嚴重反應。總之,用過敏或副作用反應來判斷身體免疫反應,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

至於目前極受矚目的混打疫苗與副作用的關係,目前在混打疫苗的相關研究中(目前僅涉及AZ疫苗混打莫德納疫苗試驗)也發現,混打Moderna疫苗的受試者出現發燒、頭痛、寒顫和肌肉疼痛比例增加,但在經過副作用反應程度分級後(輕度、中度、嚴重),混打與不混打的兩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亦即副作用個案較多的原因來自於莫德納疫苗,而非來自於混打。這項訊息對於台灣目前主要接種AZ與莫德納疫苗來說也極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