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武當山發現「投龍三寶」 印證這場皇權爭奪戰

人類歷史進程雖僅數千年,許多歷史事件環環相扣,其神奇詭異之處經常讓研究者驚訝莫名。歷史研究者曾將中國近代積弱不振歸咎於明英宗的禁海令,並追溯至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奪取皇權。「靖難」在歷史上有詳細的記載,但是促成朱棣北上奪權的真實原因,民間傳說或野史與官方記載便有不小出入。一直到數百年後,考古學家才發現與「靖難」關聯的皇室秘聞證據,竟是深藏在武當山一個神秘山洞裡名為「投龍三寶」的法器。

這段故事發生在充滿各種武俠故事的武當山,1982年一支施工隊伍在山上紫霄宮賜劍台附近挖地基時突然發生山體滑坡,事後清理土石竟露出一個極其隱密的山洞,幾名好奇的工人入內探查,竟然在洞內發現了3樣古物:金龍、玉璧和山簡。

在交由考古學家研究並從山簡上的文字得知,確定這3樣文物是明朝建文帝時期的道教法器,而且這3樣正好是一套,道教文書上的記載稱之為「投龍三寶」。投龍法器源於道教的齋醮儀式,是將金龍、玉璧、山簡3樣法器綁在一起,在祭祀儀式後投入山林間祈願消災。由於祈福場所與庇護的神靈不同,還分為山簡、土簡與水簡,對應祈福對像是山神、土神與水神,而武當山洞穴中發現的這3件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套完整的投龍法器。

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套投龍三寶中的金龍長11.2公分,高4.7公分,中空,重15克,為純金製成;玉璧直徑8.3公分,同心圓造型,玉色灰白;山簡高28.6公分,寬7.2公分,呈暗青色,前後兩面刻有150字。最令考古學家興奮的是,山簡文字透露了這套投龍三寶的來歷,同時也發現明朝皇室的一件秘聞。

山簡上鎸刻的文字大意是一位稱號湘王的弟子,在上元節開壇祭祀,舉行法事,向靈山投簡祈福,以消罪孽、避災禍,得長命百歲、國泰民安等等。這位投下龍簡的湘王是朱元璋的第11子朱柏,他是當時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叔叔。朱元璋過世時未將大位傳給兒子,而是直接傳給孫子朱允炆,因此朱元璋其他的幾個分封各地的兒子們對此頗為不滿。建文帝即位後,擔心叔叔伯伯們造反,因此依大臣之議準備進行削藩。當時建文帝打算從較弱的兩位──湘王朱柏與周王朱橚──下手,當朱橚被削後,朱柏內心恐懼不安,因此上武當山祭祀祈福求消災解厄。

朱柏用「投龍三寶」祈福並沒有改變他被削藩的命運,建文帝後來還是以謀反罪名派兵包圍湘王府,朱柏被迫在宮室放火與妻妾家僕自焚而亡。當時燕王朱棣也感受到自己命在旦夕,於是積極籌劃,以「清君側」為名向南京發兵奪取皇位,並返回北京登基。自此北京就成為帝都並延續至清朝共600多年。

朱棣起兵反叛經歷4年征戰獲勝,但建文帝也下落不明。武當山投龍三寶的發現證實了皇室家族間因彼此猜忌而兵戎相見,湘王朱柏早知災禍臨頭卻未能保命,最終讓原本瞧不起建文帝的朱棣決定起兵造反,改寫了明朝皇室傳承的歷史。

朱棣在北京登基後,民間傳言建文帝走海路前往南洋躲避,當時海路漸通,沿海貿易帶來大量財富,明成祖朱棣遂令太監鄭和大造船艦,組織艦隊以貿易為名下西洋。民間野史傳聞說,朱棣其實是想要藉此到海外尋找逃亡的建文帝,當然最後沒有找到,卻帶回大量的洋貨與財寶,完成了中國航海史上偉大的壯舉,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這時距離歐洲的大航海時代還早了約半個世紀。

朱棣死後傳位給明英宗,他仍然擔心建文帝會從海外返回造成皇權的威脅。當時鄭和的宦官體系掌控的海運貿易帶來大量財富,與士大夫形成朝廷中相互對抗的兩大勢力,為切斷宦官掌控的海外貿易財源,士大夫們藉建文帝可能返國來恐嚇明英宗,讓他最後下了禁海令。有些史學家認為,明朝海禁一禁數百年,讓中國錯過了西方的大航海時代,大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發展。

歷史的進程往往是環環相扣,事件之間可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投龍三寶可能沒有影響歷史進程的能力,但卻是歷史關鍵事件的見證,既反映了明朝削藩的歷史,揭開朱棣起兵的內在因素,並讓人更了解中國數百年歷史事件的連動關係。求教於占卜以知未來,不如求教於歷史,或許就是研究古老文物歷史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