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Omicron毒性低卻非大號流感 隱藏3大風險不可輕忽

桃園國際機場疫情散形成社區傳播,機場從11日起調整入境採檢規定,清潔人員也在旅客走過的路徑進行清消。(圖/陳麒全攝)
桃園國際機場疫情散形成社區傳播,機場從11日起調整入境採檢規定,清潔人員也在旅客走過的路徑進行清消。(圖/陳麒全攝)

新冠病毒Omicron毒株近日在台灣形成社區傳播,引起不少人擔憂,不過因為相關研究指出其毒性較低,因而有很多人在防疫措施上採取較為放鬆的心態。其實從統計數據上看,Omicron雖然重症率低,但仍存3個不可忽視的重大風險,包括:1.超量的感染者造成大量住院就醫人數壓垮醫療體系,2.Omicron對年長、慢性病與免疫力低下者仍具致命性,3.青少年感染比例暴增後造成健康後遺症令人擔憂。

歐美國家針對Omicron毒性已有不少的研究與統計數字出爐,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不希望再次進行嚴格的社會封鎖,因此亦鼓勵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媒體也在面對與這種傳播力極強、感染症狀卻較輕的毒株時,以安撫的心態來對待早已筋疲力竭的民眾。雖然Omicron毒性與重症率較低,但專家仍警告,必須從統計數字與醫療體系能力來看待未來可能面臨的重大風險。

首先,第一項風險是對醫療體系造成的爆發性壓力,Omicron重症率與住院率雖較Delta毒株低50%~70%,但病毒複製能力是Delta的70倍,傳播能力高達4.2倍,許多國家確診人數都在短短幾天內就翻了一倍,甚至已完全接種疫苗者亦不能倖免。

換言之,Omicron重症率雖低5成,但當確診人數暴增至一倍以上甚至2倍或3倍時,因重症而接受治療或住院的總人數也會超過包括Delta在內的其他病毒株,這將對醫療體系造成疫情大流行以來所未曾有過的重大負擔。不論哪個國家,如果Delta會讓醫療體系難以負荷,那Omicron就肯定會壓垮其醫療體系,其他各種疾病的患者將因醫院的不堪負荷而無法獲得正常的治療,因缺乏治療所造成的死亡率將難以估計。

若以疫情嚴重的美國為例,在Omicron流行之前新增住院人數最高峰出現在2021年的1月中旬,當時7日平均確診人數約26萬人,7日平均住院人數近12萬人。而Omicron疫情擴散後的2022年1月中旬,因為確診人數暴增至70萬人(7日平均),住院人數已超過14萬人(7日平均),並持續創下疫情以來的住院人數新高。這能明顯看出Omicron對美國醫療體系造成的負荷已較Delta更重,勢必也會擠佔其他病症的醫療資源,如果按此趨勢,未來Omicron重症患者與死亡人數都會一一超越先前毒株。

圖為美國疫情下確診人數曲線圖。在Omicron流行之前新增確診人數最高峰出現在2021年的1月中旬,7日平均確診人數約26萬人,Omicron擴散後則在2022年1月中旬的7日平均確診人數達到70萬人。(圖/ourworldindata)
圖為美國疫情下確診人數曲線圖。在Omicron流行之前新增確診人數最高峰出現在2021年的1月中旬,7日平均確診人數約26萬人,Omicron擴散後則在2022年1月中旬的7日平均確診人數達到70萬人。(圖/ourworldindata)
圖為美國疫情下住院人數曲線圖。上一波Delta最高峰在2021年1月中,7日平均數為近12萬人,這波Omicron則已在2022年1月中突破上個高峰,達到7日平均超過14萬人。(圖/ourworldindata)
圖為美國疫情下住院人數曲線圖。上一波Delta最高峰在2021年1月中,7日平均數為近12萬人,這波Omicron則已在2022年1月中突破上個高峰,達到7日平均超過14萬人。(圖/ourworldindata)

其次,同樣的道理,確診人數暴增後,年長、慢性病與免疫力低下者確診人數也會增加,這類人群因自身抵抗力與機能較弱,受到病毒衝擊時容易引起其他病症惡化,而形成致命的風險。目前已公布的十餘例死亡案例,全數都是高齡與慢性病症患者,而且色大多數都已完整接種疫苗。按Omicron超強傳播力,高齡與慢性病患者將毫無對抗病毒的能力,屆時只能聽天由命。

從美國確診與住院年齡層分析圖表可以發現,這波Omicron的特點是幼童與青少年感染與住院的人數快增加。(圖/美國CDC)
從美國確診與住院年齡層分析圖表可以發現,這波Omicron的特點是幼童與青少年感染與住院的人數快增加。(圖/美國CDC)

而讓人更加擔憂的是第3項統計數字:幼童與青少年住院人數快速增加。包括美國與英國等多個疫情嚴重的國家發現,與先前Delta等毒株最大的不同是Omicron對幼童與青少年的影響特別明顯,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國家中0-17歲的確診住院人數只能用「原地起飛」來形容。於先前幾個毒株對青少年以下的群體影響極少,因此相關研究也較缺乏,研究人員因而擔憂,幼童與青少年正在發育中,病毒是否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長期影響還缺乏數據,如果未及時阻住Omicron在0-17歲群體擴散,一旦發現感染後會有長期影響,這些人爾後的醫療與照護問題將是政府與家庭的長期負擔。此外,從青少年入院數據看,Omicron對這個群體的毒性並不弱,這幾個未解之謎可能是醫學研究體系必須盡快釐清的問題。

如同前面幾個毒株引發醫學界的討論一樣,Omicron因為感染人數太多,必定會像先前印度變異出Delta毒株一樣再出現新的變異毒株,雖然大概率上毒性會趨向減弱,但也可能會出現讓人措手不及的短期變化,造成醫療體系超負荷、大量死亡、社會恐慌等後果,最終再反應到經濟層面,再讓疫後經濟復蘇的前景更加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