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台灣的失望與警惕─RCEP正式簽約

對那些因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因素,而以為(或是期望)中國經濟被全球孤立、供應鏈移轉崩潰者而言,亞太15國在15日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應該有一些提醒效果:事情不是如此發展,未來發展也不會是單純的直線式;而在清醒之後,更重要的是台灣該更警惕,因為台灣的出口與經濟勢必受影響。

RCEP堪稱全球最大的區域經濟組織,原來有16個成員國,包涵東協10國、加上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等6國,幾乎所有亞洲稍有規模與重要性的經濟體全部納入。雖然RCEP是由東協發起邀請其它6國加入談判,但以實力原則看,外界後來多認為RCEP已經是由中國主導。去年11月RCEP宣布結束近9年的談判,雖然最後關頭印度退出,但RCEP仍然是近年最大規模的貿易和地區合作協議,其簽約國包含了全球三成的人口以及GDP總體量的三成,全球第二及第三大經濟體中國與日本都在內。

4年前川普上台,立即退出TPP、質疑並重新談判美國與盟邦的FTA、抵制WTO(世貿組織)、發動貿易戰與關稅戰等,被外界視為自由貿易的倒退、是「逆全球化」;RCEP的完成與上路,代表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之路仍持續往前推進─雖然在細節上有改變。其實,即使不談RCEP,過去4年中,自由貿易還是一步步往前,如去年非洲就成立一個涵蓋52國、12億人的非洲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歐洲也完成日歐之間的FTA(日歐EPA)談判並在去年生效上路。當然,更早一點則是美國退出的TPP,在修改後以CPTPP名義、涵蓋亞洲11國的規模重新上路。

某個角度而言,全球化與自由化並未全面反轉,還是一步一腳印的往前;與過去不同的是過去向來推動並引領全球化不遺餘力的「美國隊長」,自甘落後的掉隊了。

而在川普對中國發力的貿易戰、科技戰、及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等因素下,國內有不少看法認為中國經濟逐漸被孤立、前景堪慮,所以台灣該早早在經濟上與對岸「脫鈎」;不過,RCEP簽約上路,代表這種看法完全錯誤,實際情況、與未來的發展會更複雜。

美國發起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中,印太聯盟是重要主體與概念,而聯盟主要的國家包含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但日本與澳洲都與中國一起參與RCEP,這代表的是雙方經貿關係可望更密切而非更疏遠,印度未參與的原因也是擔心國內產業無法與中國產品競爭而退出,與印太聯盟無關。

RCEP不受「川普主義」影響而繼續推動的原因非常簡單、也非常現實:中國已經是亞洲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市場;以澳洲而言,出口超過3成多依賴中國市場,疫情後甚至到4成左右,如果為了美國跟中國翻臉,美國肯定不可能代替中國吃下那些煤鐵礦;中國當然也是日本、韓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東協10國的情況雷同。

除非中國主動要把市場封鎖,不讓國外產品進口,否則任何國家都不會跟自己的荷包過意不去,捨棄中國這個全球第2大的進口市場。那些以為川普的貿易戰加上疫情影響,已經讓中國經濟「孤立」的看法,缺乏事實與數據的支撐。

而且,事實恐怕跟此想法相反:由於疫情後中國經濟率先反彈回到正成長,歐美則今乃陷入衰退,各國與中國經濟的密切程度更加深,成為支撐各國經濟的主要力量,不論是歐元區或日本,企業都受惠次來自中國的需求;台灣兩位數的出口成長率,同樣受惠於此,看看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飆升到46%以上即可知。

回到現實,不必再有「中國經濟被全球孤立」的期待與想法了,拜登上台後,雖然中美關係不可能回到從前,但類似川普那種「傷人傷己」的政策應該會避免。反而是RCEP可能讓區域內國家經貿來往更密切,對出口超過6成是進入RCEP區域內的台灣而言,不論是出口或是投資,必然受影響,所謂的國際經貿邊緣化問題會更嚴重、更惡化,政府應對RCEP對台灣的長期衝擊有所警惕並有所因應。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擔心拜登當美國總統重返CPTPP影響領導地位 中國盼11月15日完成簽署RCEP
相關報導》 劉大年觀點:RCEP下各國的合縱連橫

更多相關報導
RCEP簽定 衝擊我三產業
沒有關稅優惠 台廠:只能自求多福
因應RCEP 國發會:台灣產業早就前進東協超前部署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RCEP簽署 恐加速台灣傳統產業外移
國民黨批不努力加入RCEP 民進黨:九二共識根本換不來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