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成本高昂、難以延續的物價凍漲

在全球一片通膨聲中,政府宣布「5大類」物價確定凍漲。這是一種非常容易討好民眾、幾乎世界所有政客都會「忍不住」嘗試的政策,但它同時也是成本高昂又難以延續的錯誤政策。

從去年下半年燒到今年的通膨風,至今仍未停止,各種民生用品、餐飲小吃漲價之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國發會12日指出,有「5大類」物價確定凍漲,包括公用事業提供的油、電、瓦斯,交通運輸業的各類大眾交通客貨費率、平穩健保給付藥品價格、維持沙拉油及糖等民生用品價格平穩、及國內肥料生產供應無虞等措施,來穩定物價。

政府的這番「德政」公布後,從網路上的反應來看,鄉民未必就領情,主要批評是「都漲完了」才來「虛情假意」,或是認為這代表年後會漲得更多。不過,這項凍漲政策真正的問題與錯誤不在此,而在其它方面。

政府的凍漲,主要是利用公用事業提供的商品,在成本上升情況下,強制要求其不得漲價,虧損則由公營事業吸收承擔。類似米酒這種小商品也罷,但如油、電、瓦斯等用量極大的商品,所謂的凍漲、公營事業吸收虧損,表面上這種作法全民受惠、是正確又惠民的德政,但實際上其引發的惡果卻極為嚴重。因為,承擔損失的都是幾近百分之百的公營事業,實質上就是由全體國民一起補貼使用者、共同承擔損失。

這種情況代表的是:在使用者(即民眾)之間,是用量少者補貼用量多者─例如搭大眾運輸者補貼開自由車者、重環保而騎自行車、步行者補貼開大車者;以所得與階級看,則是窮人補貼富人(富人的用量必然高於窮人),以不同性質的個體看,則是自然人補貼企業法人(企業用的能源一定遠高於一般民眾);甚至同樣企業之間,也是變成小企業補貼大企業。

只要理解所謂國營事業承擔、或政府吸收成本的這種補貼方式,實質上就是民眾補貼,就能理解表面所有人受惠的凍漲補貼政策下,潛藏的惡性的逆向所得重分配。假設政府對民生與企業用電都是每度電等於補貼1元,對全年用電2000度的家庭而言,高興的得到2000元的電費補貼;但對全年用電100億度的大企業,那就是得到100億元的補貼。

再者,不必有任何經濟學的知識,只要在菜市場買過東西者都知道:價格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價格低(菜價低)你就會多買、多用、多吃,價格變高就少買少用甚至不吃。政府把這些商品價格「凍漲」,其實就是銷毀了其價格訊號,或是客氣的講是「發出錯誤的價格訊號」,引發的後果,除了資源的誤用外,政府不是口口聲聲喊要省電、省水、節能減碳等嗎?搞了那麼多年的宣傳、各種活動,其效果還不如價格上漲的影響:2008年全球原油價格飆上每桶147美元的年代,台灣九五汽油也曾到35-36元的價位時,國內用油量是萎縮下跌的。

但政府用凍漲、補貼方式,讓價格不必反應成本、也讓使用者無由根據正確的價格訊號作反應與調整。

政府搞凍漲、補貼,因使用量多、時間又長,造成的財政負擔相當驚人。當年扁政府就是「油電凍漲」政策的推動者,執行後的「豐碩成果」就是讓中油、台電累積吞下數千億元的虧損。遠的不講,近一點的是去年政府執行「天然氣凍漲」的德政,單是下半年就讓中油因天然氣虧損了600多億元,全年天然氣虧損749億元,因此就算中油的油品部門很爭氣的賺了443億元,就算中油去年上半年還高興的「數鈔票」、至少還有一百多億元的獲利,但下半年全部吐出去還多賠數百億元。如果政策不修正,今年的虧損應該是千億元起跳。

長期來看,凍漲政策還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個政府曾經成功的長期凍漲物價,沒有一個,不論政體是民主、獨裁,也不論國家是先進、落後。上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曾經發出凍漲令來因應石油危機,結果是所有加油站都大排長龍且加不到油,最後失敗收場,一旦解除凍漲,價格馬上三級跳。台灣在蔣經國時代也曾以凍漲因應能源危機,最後還是挺不住、只能放手。至於一些以政府補貼、給予使用者低廉能源價格的開發中國家,最後不是財政無法維繫而放手,就是財政與經濟直接就搞垮─如當年的印尼、委內瑞拉等。

依照國發會的說法,凍漲政策似乎主要是讓物價不要過年上漲,民眾能「過個好年」;但實際上,能源價格的凍漲已屬長時間政策─從幾個的電價凍漲、油價緩漲機制、再到去年的天然氣凍漲,都是如此,政府除了該知道其帶來的財政成本外,更該注意其潛藏的社會成本與代價。而更讓人擔心與關心的是:許多補貼、凍漲政策,時常是「易放難收」,別有意無意間把這些凍漲搞成長期政策。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缺電會造成通膨?專家指出通膨6大因素,預估物價漲勢將在下半年緩解
相關報導》 呂紹煒專欄:台灣「收買」了通膨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