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麼在批量製造“叮咚買菜”

核心導讀:

1、生鮮線上化創新,需要解決哪三個問題?

2、餓了麼做生鮮線上化,有哪些差異打法?

3、餓了麼有菜的前置倉模式有哪些特點?

餓了麼和美團在本地即時生活的較量,沒有懸念的上演在社區生鮮到家業務。表面上這是兩家平台之爭在細分賽道的新劇情,實際上雙方基於社區生鮮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走著完全不同的兩種路徑。

餓了麼依然突​​​​出平台化開放,數字化賦能,以及阿里生態資源和流量,令生鮮合作方頗為期待。美團則在買菜業務的自營之路上,希望通過強掌控的自營模式,短期內做大外賣之外的新業務引擎。

3月30日,阿里本地生活生鮮夥伴大會在杭州召開。餓了麼宣佈建立全新的生鮮開放平台。與此同時,餓了麼與叮咚買菜——生鮮前置倉模式的代表企業——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雙方的合作也將成為阿里本地生活平台,推進生鮮線上化的典型樣本工程。

餓了麼的長期目的,是通過與叮咚買菜的深度合作,測試一套社區生鮮線上化的標準模式,然後以平台化+阿里生態力量,對接一批批生鮮合作夥伴,實現在餓了麼平台誕生出一大批類似“叮咚買菜”的優質商戶。

叮咚買菜自2017年5月上線後,增長迅猛。截至2018年的3月份,叮咚買菜月營收達到2.6億左右,2018年的營收在8億左右。上線18個月以來,用戶留存率達到40%以上。此外,生鮮前置倉的核心指標之一——滯銷損耗率,目前已經降低到2%左右,最近的數據是低於1%。

在生鮮線上化的大趨勢下,餓了麼也開始扶植生鮮領域的“淘品牌”,而叮咚買菜這類以服務確定性見長的生鮮商家,成為餓了麼當前重點的扶持對象。

雙方合作的效果也很明顯。據叮咚買菜副總裁俞樂介紹,叮咚買菜2017年5月全品類上線餓了麼。到了2018年9月,叮咚買菜在餓了麼平台月交易額突破1000萬。2018年10月,叮咚買菜在餓了麼平台日單量突破1萬單。進店轉化率、下單轉化率長期保持在30%左右。

先期憑藉優質商戶拉動用戶粘性,進一步洞悉用戶消費數據,在此基礎上再與阿里生態共建開放平台,幫助生鮮商家進一步提升經營效率——這是餓了麼當前在生鮮板塊的核心思路。

“比起規模和GMV,我們當前更加關注用戶體驗,如果能把這點做到最好,消費者自會用腳來投票。”餓了麼新零售副總裁熊斌告訴《零售老闆內參》APP (微信ID:lslb168)的語氣,好似在對全行業傳達餓了麼做社區生鮮的不一樣。

生鮮線上化的趨勢與難點

社區生鮮線上化,正在成為傳統生鮮新的突破口。

雖然生鮮電商的滲透率目前僅有2.82%,但近兩年增速非常快。數據顯示,整個生鮮行業交易規模從2012年-2018年每年保持3%-7%的增速,而生鮮電商的交易規模,從2012年的10.05億增長到了2018年的1449億,整體規模翻了15倍。這也是資本大舉押註生鮮賽道的重要原因。

但如何將生鮮電商的滲透率從3%提升到10%、甚至20%,卻是當前生鮮商戶和提供解決方案的平台共同面臨的難題。在理解餓了么生鮮線上化解決方案之前,首先需要明白,生鮮品類做線上化的時候,究竟面臨哪些難點。

類似服飾、家電、外賣等品類的線上化特性,當前的生鮮線上化方案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有社區團購,商超生鮮,生鮮前置倉,本地生活服務平台等。但不論哪種模式哪個平台,生鮮線上化都會面臨以下難關。

在俞樂看來,生鮮線上化最重要的是解決“確定性”問題。“生鮮電商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了,但為什麼至今滲透率還不到3%?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家不能為用戶提供確定性服務。”

以叮咚買菜為例,他們把滿足用戶的確定性,放在了GMV增長的前面。也就是說,如果一些追求單量和營收的做法,損害到了用戶的確定性,叮咚買菜寧願放棄這樣的增長。

叮咚買菜為用戶提供確定性服務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品質的確定,時間的確定,品類的確定。

首先是品質的確定性。叮咚買菜的商品主要來自基地直採、城批採購和品牌商採購,但不論哪種渠道,生鮮商品進入叮咚買菜的城市中心倉之前,都會有一個嚴格的質檢流程;進入中心倉後,則是倉管的品控檢驗流程;最後到達用戶手中的時候,還有一個跟用戶確認的流程。如果用戶覺得商品不夠好(前提是用戶非惡意),叮咚買菜會以最快速度將商品對應款項退款到用戶的賬戶中。這個流程就是叮咚買菜的“7+1品控流程”。

其次是時間的確定性。叮咚買菜把前置倉開到了距離用戶最近的社區週邊,並打造了自營配送團隊,從而保證用戶在確定時間內收到商品。

最後是品類的確定性。叮咚買菜的定位是為用戶提供一日三餐一站式解決方案,整個品類完全圍繞餐桌去設計。甚至包括活魚、活蝦的鮮活類水產品,SKU數達1700個。

綜合看來,叮咚買菜之所以快速崛起,並贏得一線資本的青睞,不僅因為其切入了一個藍海市場。更重要的是,在眾多生鮮線上化解決方案中,叮咚買菜確實以執行力和服務能力見長。

不過這樣的優勢,並不能保證叮咚買菜的模式一定成功。因為生鮮線上化還有很多鏈路的節點切分,需要更加優化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這些優化空間,也讓餓了麼看到了他們的市場價值。

不管是快消品,還是生鮮品類,它們的一個共同短板就是毛利較低。在這種情況下,生鮮線上化一定不是去侵蝕商戶毛利,而是要考慮如何給商戶和用戶讓利,這樣才能讓生鮮線上化真正走得通。

熊斌認為,出路就在於效率的提升。生鮮線上化還有很多效率提升的環節。例如揀貨的效率能不能更高一些?末端履約能不能更高效?單量預測能不能更加精準?退換貨能不能更加及時等。這些環節的高效運作,才能有效降低商戶的經營成本。

“過去生鮮線上比例不高,主要就是服務能力不好。”熊斌說道,而這種服務能力,不僅包括商品,也包括整個線上經營效率。

因此,生鮮線上化是一個大的趨勢。同時,做好用戶體驗,提升經營效率,也是生鮮線上化成功的不二法門。

將線下場景,複製到線上

對於靠外賣起家的餓了麼來說,外賣和生鮮的產品特性和用戶需求差別很大,制定具體的解決方案必然也會有差異。

外賣的口味因商戶不同而存在差異,平台更多的是做整個履約過程的標準化。換個外包裝,再根據大數據研究一定區域用戶的用餐喜好,這是外賣平台可以迅速執行的。

但生鮮商品不同,用戶在線下購買的時候,可挑選、可退換、可識別新鮮度。而要想把用戶轉移到線上,生鮮品質的確定性就是頭等難題。只要出現一次品質問題,就可能導致用戶不再复購。問題的難點在於,品質問題也不是商戶本意,它受限於生鮮上游的標準化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想做好線上,生鮮商家自身的品控流程必不可少,如叮咚買菜“7+1”的品控流程就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線上用戶的體驗,這是叮咚買菜純靠線上生意還能快速增長的一大秘訣。

值得注意的是,叮咚買菜的線上訂單增速不可小覷。據俞樂介紹,僅以上海為例,叮咚買菜的日單現在已經是將近20萬單,但他們認為最終會達到100萬單左右,如果說日單100萬單,就意味著一年200億的交易額。

餓了麼在批量製造“叮咚買菜”
餓了麼在批量製造“叮咚買菜”

餓了麼APP界面的叮咚買菜

因此,在把線下的生鮮場景搬到線上的時候,餓了麼平台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用戶體驗?“依靠補貼迅速拉新是很容易的,但拉新完呢?用戶是否能夠留存下來?這才是生鮮線上化的真正難點。”熊斌表示。

這是餓了麼在眾多平台型企業中,一個很具差異性的戰略導向。對於很多第三方平台來說,CMV、規模化無疑是重要考量指標,但餓了麼在做生鮮這件事的時候,提出首先關注用戶體驗。

餓了麼在批量製造“叮咚買菜”
餓了麼在批量製造“叮咚買菜”

這一點,從餓了麼重點扶持叮咚買菜這樣的商戶可以明顯感知到——餓了麼要扶持多個類似“淘品牌”的商戶來拉動生鮮線上化的滲透率。

這也決定了,餓了麼做生鮮線上化的第一步,必然是促進商戶的標準化進程,即生鮮商品的重量、品質,都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有標準化的商品,才能保證用戶體驗。

而當生鮮標準化達到一定程度後,熊斌認為,個性化才是餓了麼的未來方向。在他看來,生鮮線上化一定是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過程

首先通過標準化建立用戶與平台的粘性。隨著用戶購買頻次的增加,平台的用戶數據累積就越多,用戶畫像也就更加清晰。接下來餓了麼就具備深度挖掘用戶需求的能力,從而讓商戶的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

事實上,這種路徑類似於天貓、京東的崛起過程,也是回歸零售本質——根據人、場景進行相應的商品組合,從而實現千人千面。同時,千人千面的用戶數據又能反向推動生鮮供應鏈的升級,真正實現生鮮商戶、供應商都圍繞消費者而動。

餓了麼之所以能為商家提供實現個性化的土壤,不僅依托平台自身能力,還有其背後整個阿里生態資源的加持。阿里全鏈路的生態能給商戶和用戶提供更多價值,如支付寶、手淘、高德地圖等,他們能互通的不止流量,還有數據共享,阿里生態的很多基礎能力。

這是餓了麼今天做生鮮線上化最大的差異化競爭點。

阿里對本地生活服務的圖謀

自從餓了麼口碑合併之後,共同打造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平台後,能明顯感覺到,餓了麼的平台化思維更強了。

拿生鮮品類來說,餓了麼的第一原則是:只做平台,堅決不做自營,不做與商爭利、與民爭利的事情。這也成為餓了麼當前的主流價值觀。

這種定位背後,顯然有阿里佈局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影子。可以說,繼外賣之後,生鮮無疑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要滲透的第二大品類。其實外賣的普及率,確實也為今天生鮮線上化做出不小的貢獻。

那麼針對生鮮線上化,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想像空間有多大?今天的阿里本地生活生鮮大會只是一個開始,相當於為進軍生鮮品類定調,即做品質、做平台,助推線下生鮮場景全面實現線上化。

但這個品類對於阿里來說,絕對不只是配送那點生意,而是一整條產業鏈的規劃。TO C只是開始,阿里未來要通過餓了麼口碑,實現生鮮領域TO C和TO B的完美結合。

此次大會上,阿里本地生活服務食材B2B有菜項目負責人黃平也做了分享,重點闡釋了生鮮TO C和TO B結合的可能性。

據黃平介紹,餓了麼有菜項目今年做了一個大的業務調整,從之前為餐飲商戶提供一站式採購(包括生鮮凍品+標品),調整為聚焦生鮮品類。此後,有菜將和餓了麼的新零售業務、阿里生態體系一起探索2B和2C相結合的可能性。

為什麼有菜要探索2B和2C相結合的可能性?這與2018年底有菜在業務方面的新嘗試有關。一般來說,很多為小餐館供貨的B2B平台,採用的是城配模式,即從城市大倉配送到門店。餓了麼有菜則認為,城配模式給小店供貨有很多短板,例如品質把控、運輸成本等。於是,從去年底開始,有菜開始摸索前置倉配貨模式。

有菜的前置倉怎麼玩?核心一點是有菜依然堅持做平台,所以他們自己不做前置倉,而是通過賦能合作的方式推進前置倉的佈局。這種合作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農貿批發市場當中具備服務能力的一些合作夥伴,比如農貿市場當中的一些配送商戶;另一種就是做連鎖社區生鮮店或者連鎖菜場的合作夥伴,也就是餓了么生鮮頻道賦能的生鮮商戶。

可以發現,對於有菜的第二類合作夥伴,它與生鮮頻道的賦能對像是重合的。基於此,阿里本地生活服務有了探索2B和2C相結合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餓了麼今天賦能的這些生鮮商戶,未來也有希望成為平台上餐飲商戶的食材供應商。

這就是阿里對於生鮮品類的更大圖謀:利用一個生鮮品類,貫穿餐飲商戶、生鮮商戶和C端用戶,可以說一舉將餓了麼既有業務進一步盤活,也對食材B2B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

需要關注的是,2B和2C的用戶特點、訂單規格有很大不同。有菜要想充分與生鮮店、生鮮前置倉等聯動,無疑需要解決更多細節的落地問題,但對於後者來說,2B是一塊不錯的增量市場,吸引力還是有的。

總之,以餓了麼與叮咚買菜建立戰略合作為起點,阿里對於生鮮線上化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明確,並且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將門店搬到線上,還有助於將生鮮B2B平台進一步盤活。

阿里的這盤棋,會給本地生活服務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是一個站在當前生鮮創業熱潮下,往前看的長期話題。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