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記】香港景點系列–天壇大佛

對80、90年代後出身的香港人來說,電視絕對佔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光,因為那個年代還未有電腦及智能手機,以前在家裡的娛樂多數是看電視、書或玩玩具之類的。小時候的我對電視節目表例背如流,每天那個時段有卡通片、那個時候有電影重播都知道,甚至連父母也會直接問我今天播放什麼。其中一個幾乎每天早上都會播放的節目叫做《教育電視》,教育電視的目是要讓學童透過電視學習,多以輕鬆的手法,去說出課程的重點和帶出訊息。鑑於1970至80年代的課堂教材有限,教育電視成為了當時課堂上唯一的多媒體學習資源,但由此節目內容輕鬆又吸引,每當有時間我都會自己播放教育電視。因為小時候的活動範圍大多在家附近,要去遠一點也只能等父母帶,於是教育電視的常識科就成了我探索香港的途徑。

那時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壇大佛,那一集大概是有一群小朋友介紹了天壇大佛的資訊及歷史沿革 : 「天壇大佛是一座位於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前木魚峰上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全球第一高的戶外青銅座佛,座落於海拔520米、268級石階的昂坪。佛像由207塊銅片組成(佛身165塊、蓮花36塊、雲頭6塊),高26.4米,連蓮花座及基座總高約34米,重250公噸,坐於3層祭壇上。天壇大佛由寶蓮禪寺自1981年開始籌建,1993年12月29日開光,歷時12年,耗資超過6000萬港元,也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由於其設計參考北京天壇祈年殿天壇的地基形貌,所以名為「天壇大佛」」。在電視機前看著雄偉的佛像,我就覺得我一定要去實地看一下,不過父母好像對那邊沒太大興趣,說那邊又遠又熱,要去不方便之類。

直到小學4年級左右,學校旅行決定帶同學去天壇大佛走走,我才有機會一睹佛像本尊。那時候一下旅遊車,整班同學都超級興奮的大叫,在樓梯下往上看,佛像大到彷彿蓋住半邊天那麼大。正當我目定口呆地凝視佛像的神色,整班同學都已經爬上樓梯了。兩百多級樓梯對那時候的我來講也是非常困難的挑戰,因為我那時候腳又短又肥,爬個70級就要休息一下,於是在隊尾就有兩個老師專門照顧像我們這種小肥仔。幾經辛苦爬到上去,我就圍繞著底座走,那時候都沒有手機相機,只能用眼看,印象特別深刻。那邊還有6尊舞姿銅像,那時候覺得佛也會跳舞很有趣,原來它們名爲「六天母獻供」,供品分別是花、香、燈、塗、果、樂,代表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我長大後再去參觀時才知道的。

午餐我們到寶蓮寺裡面吃飯,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吃到的芋頭魚,基本上那就是一大塊魚型的炸芋頭,味道不錯但很油。我當時還問老師說好的魚在哪裡,逗得他們都大笑,說寺廟只有素可以吃。寺廟前身為大茅蓬,由中國江蘇鎮江金山寺的頓修、大悅和悅明三位禪師建於1906年(即清光緒三十二年)。直到1924年,第一代住持紀修和尚正式命名爲寶蓮禪寺。當時,在中國內鎮江金山江天寺參學的大悅、頓修、悅明三位襌師,輾轉遊歷至大嶼山,見高山之上有一大片平原(後人把這幅平原名爲昻平),雖然長滿荊棘荒草,人跡罕見,卻清幽寧靜,認為是修行辦道的理想地點。三位襌師披荊斬棘,合力建小石室;後來,出家僧衆嚮往這處清幽的道場,聞風而至,再蓋搭大茅蓬,自耕自食,用功修道,因此初期命名爲「大茅蓬」。雖然我沒有很了解佛教教義,但每次看到天壇大佛,或是進到寶蓮寺,都會有洗淨心靈的感覺。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明年不一定比今年好.但要好好迎接每一個明天
【香港雜記】港產片系列 -《九品芝麻官》
【香港雜記】香港90年代的童年生活 (10) – 中學校園生活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