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救援訓練 險峻中礪戰技

記者黃迪明/專題報導

年初開始,一波波強烈冷氣團來襲,夾雜數波霸王級寒流,讓人冷到不敢出門,但位於海拔3123公尺的合歡山武嶺營區,受訓官兵正抓緊時間,勤訓精練。這個全臺海拔高度最高的軍事營區,冬季常見靄靄白雪,空氣稀薄,夜間低溫達負2度,正是陸軍特戰訓練中心「高寒地救援訓練班」受訓學員的絕佳訓場。為期12週訓練中,學習自救、互救、執行救援工作及山、寒地戰技等技能,成為出類拔萃的軍種種子教官,為國軍高寒地救援增添戰力。

臺灣高山、險峻地形多,高寒地救援訓練,可讓官兵磨礪出超越常人的高難度救援戰技,也能在高寒地作戰時,達成任務。學員先於臺中谷關麗陽營區學習4週個人繩索技術課程,接續上至合歡山武嶺營區,進行高山醫學、方位判定與方向維持、野外求生、滑輪拖拉系統架設、困難地形通過、特殊地形救援訓練,且需通過期末鑑測,始成為一名合格的高寒地救援人員;課程由特訓中心山寒組鄭文忠士官長擔任主課教官,總訓期12週;各軍種學員分梯受訓,整個冬季皆是訓期。

12週訓期 考驗體耐力與思慮能力

方位判定與方向維持課目,受訓學員運用地圖、指北針及GPS等工具,實施地圖判讀、方向判定與定向導航。接獲搜救指令後,學員以GPS定位失蹤者、傷患可能位置,並判讀地圖等高線,綜合安全、效率等考量,在最短時間內研擬最佳行進路線。由於執行救援路徑是高山原始叢林、河谷、峭壁等困難地形,考驗著學員的體耐力與周全思慮能力。

學員於中級山訓場進行快速上攀、繩索下降,面對陡峭的山、岩壁時,得運用雙繩系統執行,先於合適地點架設固定點,再以2條繩索組合成雙繩系統,1條為攀爬主繩、另1條為確保繩,以確保攀登時安全,並俾利快速上攀,展現攀岩走壁絕技。除了峭壁地形,搜救狀況有時亦需通過溪谷赴彼岸執行,學員於高級山訓場的溪谷地形中,運用雙繩系統架設「突擊吊橋」,扣掛上滑輪並確保安全後,逐一飛速通過地形障礙。

善用繩索系統 通過各式地形障礙

除利用繩索系統通過各式困難地形外,當傷患或失蹤者位處無法直接到達的險峻地形時,學員須藉由繩索、滑輪及擔架,執行「滑輪系統吊掛傷患」,由1名指揮官、1名攻擊手、1名岩角手及3名拖拉手,組成小隊分工執行。吊掛傷患可分為垂直拖拉與水平拖拉,過程中須隨時關注傷患狀態,以及平穩性和舒適度,依地形修正擔架姿態,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主課教官鄭士官長表示,高山地形占全臺面積3分之2,其中3000公尺高山多達268座,密度可謂世界之冠。不論山地作戰,抑或發生重大山難時,國軍高寒地救援人員可即時出動,發揮救援任務能量,有效爭取被救者的一線生機,守護國人生命安全。

大陸冷氣團南下,對於全年無休的國軍而言,不分平、假日,寒冬或溽暑,都必須堅守崗位持續強化戰備,尤其寒流來襲,更為陸軍特戰訓練中心「高寒地救援訓練班」營造絕佳訓練環境,讓學員學習如何在嚴峻的條件下,執行作戰與救援的訓練,藉以強化戰力,守護國人的生命安全。(記者黃迪明攝)

大陸冷氣團南下,對於全年無休的國軍而言,不分平、假日,寒冬或溽暑,都必須堅守崗位持續強化戰備,尤其寒流來襲,更為陸軍特戰訓練中心「高寒地救援訓練班」營造絕佳訓練環境,讓學員學習如何在嚴峻的條件下,執行作戰與救援的訓練,藉以強化戰力,守護國人的生命安全。(記者黃迪明攝)

學員運用雙繩系統,快速攀上絕岩峭壁。(記者黃迪明攝)

學員利用繩索架設「突擊吊橋」,通過峽谷地形。(記者黃迪明攝)

學員利用地圖、指北針及GPS確認目標位置。(記者黃迪明攝)

高寒地救援訓練班臂章,是一項認證與榮耀。 (記者黃迪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