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症狀有哪些?如何預防?海拔幾公尺以上要注意?戶外登山前必看懶人包

近兩年因疫情影響無法出國,許多民眾開始嘗試戶外活動,大小百岳登山人數都翻倍暴增,卻也導致山難救援案件數量明顯增加。國慶連假則有一支3人登山隊伍在攀登嘉明湖回程期間,一人因高山症失去生命徵象,另兩人則有骨折與輕微擦傷。究竟高山症是什麼?有哪些風險?該如何預防?

「高山症」為泛指人體處於高海拔環境時,因高度上升、大氣壓力下降,而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引起的健康問題。(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高山症」為泛指人體處於高海拔環境時,因高度上升、大氣壓力下降,而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引起的健康問題。(圖為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高山症是什麼?成因為何?

「高山症」為泛指人體處於高海拔環境時,因高度上升、大氣壓力下降,而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引起的健康問題。正式名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也被稱為高山反應,是一種低血氧(血液中氧氣濃度降低)造成的急性病症,出現時切勿因症狀輕微而忽視,延遲下山或來不及就醫,嚴重可能死亡。

一般而言,當海拔高度增加時,大氣壓力與氧氣分壓會隨之下降。而人體對於高山缺氧環境具有生理調節機制,如呼吸、心跳加快,以確保足量氧氣供應其他器官,通常需要1至3天才能適應新的高度。

以海拔3000公尺高山為例,其氧氣含量約為平地的70%;升至海拔4000公尺時,氧氣含量約只有61%;海拔5000公尺時,氧氣含量則只剩下約53%。此時若沒有漸進式爬升,或海拔高度增加太快,身體適應速度就可能跟不上環境改變速度,進而因吸入的氧氣減少,導致身體機能變差,甚至傷及腦部或肺部。

延伸閱讀》出不了國往山上跑! 空勤總隊:去年支援山難件數增3倍

高山症海拔幾公尺可能發生?出現哪些關鍵症狀應注意?

高山症可能發生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任何高度與環境,並非一定要到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百岳才會出現。其依症狀進程則可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及「高海拔肺水腫」三類。急性高山症通常在抵達一定高度後的1至12小時出現,並經2至3天就會緩解;但若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高海拔肺水腫,則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導致死亡,千萬不得輕忽。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

  • 臨床症狀:頭痛、頭暈、虛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失眠等。

  • 關鍵指標:「頭痛」為初期常見症狀,但也有少數患者不會頭痛。「嘔吐」是病症惡化的關鍵指標之一,應多加注意。

  • 應對方法:症狀出現後,應儘速往低海拔位置移動,通常可在生理機能適應後,或使用氧氣、服用止痛止吐藥而緩解。若未謹慎處理,症狀可能慢慢變嚴重,也可能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或肺水腫,有致命可能。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 臨床症狀:劇烈頭痛,合併步態不穩(協調能力喪失)、行為異常、幻覺、嗜睡、意識不清等問題,嚴重可能昏迷。

  • 關鍵指標:「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關鍵指標,若未迅速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死亡。

  • 應對方法:可請患者試著在平坦地面上,腳跟貼著腳尖走直線5公尺,正常者應不會太過搖晃或跌倒,反之則應提高警覺。若有症狀,就應儘速往低海拔位置移動。越早處理,患者康復機率就越高。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 臨床症狀:運動能力變差,休息後仍持續呼吸急促、乾咳、胸悶等。

  • 關鍵指標:惡化可能發展為呼吸困難、咳嗽帶血、中心型發紺(全身性皮膚及黏膜發青發紫、無血色)、肺部出現囉音等嚴重症狀。

  • 應對方法:高海拔肺水腫致死率相當高,惡化速度也很快。若喘氣或呼吸困難等問題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就可能是肺水腫,應立刻降低高度。

延伸閱讀》3山友嘉明湖撤退,1人高山症發作身亡!專家揭1招處理高山症:降低高度

高山症危險因子為何?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高山症危險因子主要與個人基因有關,尤其曾有高山症病史或家族病史者,登山前就應多加注意。若登山過程會遇到快速上升(如海拔2000公尺以上,每天上升約400至600公尺),也有可能誘發高山症。

另外根據衛福部建議,由於高海拔地區醫療資源不易取得,患有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肺動脈高壓之患者,均不建議登高旅遊,因為若不適應高山特殊環境而導致高山症,容易有較高危險性。

過去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發生高山症的比例與一般人無明顯差別。但糖尿病患者登高期間會增加胰島素用量,建議行前先與醫師討論,並謹慎控制血糖狀況。

孕婦目前也無證據指出高山旅遊會對胎兒不利,但仍應多加留意,並盡量不要到海拔3600公尺以上地區旅遊。

高山症只有登百岳要注意嗎?與運動習慣有關係嗎?

在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約有260座,其中100座在地圖上有山名、且有三角點的高山,又被列為「台灣百岳」,是許多登山人士登頂的重要目標。

不過高山症並非登百岳才會發生,因此爬任何高山都應注意。一般來說,民眾到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生理機能就可能受到些許影響。若未適當配速就抵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山林,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年輕人在內,任何人的身體都可能無法適應,而導致高山症。但其病發與否、嚴重程度主要與體質有關,與個人體力、運動習慣無太大關聯。

高山症該如何預防?哪些事情要少做?

民眾登山前應謹慎規劃爬升速度,讓身體逐漸適應高海拔稀薄氧氣的環境條件,也能事先練習相近海拔的環境,讓身體提前習慣。行前也可先赴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高山症預防性藥物均為處方用藥,應依照醫師指示服用。

行程規劃部分,若要攀登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建議可在海拔2000公尺處先待1晚;爬3000公尺以上高山前,則可先在2500公尺左右適應高度。登4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則可考慮準備氧氣瓶或攜帶型加壓袋(PAC),以備不時之需。

抵達高海拔地區時,則應保持身體溫暖、減少劇烈活動,避免血氧消耗,也不要過度興奮或緊張。吸菸會導致吸入氧氣量減少,因此不宜吸菸。酒精、鎮靜劑、安眠藥等,會抑制呼吸中樞及換氣反應,也可能導致意識改變,導致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混淆,因此不宜服用。

高山症同行友人照護時要注意什麼?

高山症最好的治療方式是「往低海拔處移動」,但勿讓同行高山症患者獨自下山,應有人陪同。通報救援時也應誠實陳述身體狀況,以利警消安排人力與器具。

此外,由於夜晚氣壓較白天低,因此判斷症狀應以夜晚為準。若症狀輕微,可在原地喝水休息,等待身體適應;若症狀明顯,通常高度下降300公尺,就會減輕許多。但若症狀嚴重,則應盡速下降至少600公尺,遲未改善就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

若同行友人出現高山症,應盡量幫助保持清醒,因睡眠低氧現象會讓病情更嚴重。若需服用止痛藥,藥品內不得含有阿斯匹靈,否則會降低血小板凝血功能,恐會導致視網膜出血。

延伸閱讀》免罩登山想解悶 網紅景點劍龍稜救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