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自主治理方案2:成大自治 學生校方無共識

高教自主治理方案2:成大自治 學生校方無共識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教育部推動國立大學自主治理,預備邀請校方代表、產業界人士與教育部共同組成的「大學自主治理委員會」,未來委員會將可決策學雜費調整、招生名額等重大事項。看似增加大學自主性的方案,卻引發成功大學學生大力反彈,憂心財團介入學校政策,校方可自決學費是否調漲,未來高等教育不旦淪為財團的研發部門,更成為高價商品,消滅了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功能。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2011年8月3日號召來自全國各大學學生,一同前往教育部陳情抗議,遞交陳情書給教育部訓委會組主任楊志忠,要求教育部對於學權小組提出的六大訴求作出回應。學權小組成員林飛帆氣憤表示,教育部去年回函強調「大學自治」,建議學生經由校內申訴管道解決。他痛批教育部推卸責任,一旁的大學生也附和:「大學自治不應該成為包庇違法的藉口。」 (圖文/楊萬雲) 「反大學法人化陣線」成員、就讀台大政治所的林飛帆表示,自主治理讓學校可以不受教育部限制而自己決定是否調漲學費,但高等教育畢竟不是商品,「培養勞動力或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如果教育成為商品,那將成為階級再製的工具,只是讓有錢人買到更好的商品。」 林飛帆指出,歐洲國家的稅制與資源分配相對較公平,因此能夠讓教育經費維持一定的下限,雖然教育部一再強調自主治理能夠提升效率,「但是在德國,行政效率的提升與經費議題基本上是脫鉤的,而不似台灣混為一談。」換句話說,教育部提出以提升效率為由的方案,卻是讓學校以自籌經費名義來調漲學費,自主治理根本是政府打算縮減教育經費,將高等教育推向財團的手段。 成大:高品質需付代價 面對學生的質疑,成大主任秘書陳進成表示,目前大學學費是否調漲的權力握在教育部手中,但教育卻往往因為政治壓力而凍漲學費,但以成功大學一年預算90億來說,其中僅有11億來自學費,另外近25億則是教育部補助,5年5百億的補助經費有16億,最後要靠建教合作的案子獲得一年約30億經費,若不調漲學費,將無法打平學校的開支。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讓負擔不起的學生獲得補助,而負擔得起的人當然會願意付出多一點代價以換取更好的教育品質。」陳進成說,就像消費者選擇坐高鐵或台鐵,高鐵速度快品質好,價格當然高。他強調,學生應該思考學費花下去值不值得,「畢竟人生4年過了就過了,如果沒有獲得比較好的競爭力,這些投資都是白費。」 學生憂企業綁架教育 學生憂心自主治理委員會成為「校董事會」決定學校方針,但是國立大學拿社會資源辦學,卻讓產業界左右學校發展方向,儼然成為企業的研發單位。對此陳進成則表示,學生擔心學校遭企業綁架,但是若學校訓練出來的人才找不到工作,對學生更不好。 「當然學生也不只是要給財團使用,該怎麼調合相當重要,這是互利的運作,而不是階級鬥爭。」陳進成強調,重要的是學校能否提供多元的選擇,讓學生能夠自行選擇,而非只有單一的選項。 對於陳進成的說法,同為「反大學法人化陣線」成員、成大台文所學生蔡依伶反駁:「大學是非商業化的空間,更何況國立大學拿的是社會資源,更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回饋社會,而非企業。」她表示,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的人,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根本不可能。 行政效率被評鑑拖累 校方不斷強調「績效」也讓蔡依伶無奈。她表示,教育部認為大學行政不夠有效率,其實是因為教育部為了評估績效,搞出一堆評鑑與表格,打亂了學校本身的步伐,反而導致低效率。林飛帆也質疑,當校方或教育部一再強調效率,卻沒說明這樣的效率究竟對誰有益。「自主治理帶來的效率能夠解決目前教育品質低劣,或是教師不足的問題嗎?」 目前成功大學已完成自主治理方案的財會計畫,送審計部門審查,陳進成表示,只要審計單位認可,校方會與教育部溝通,爭取教育部的認同,最後經校務會議通過後開始試行,「原本預計今年1月1日開始試辦,不過因為溝通過程延宕,時程不斷延後,我們希望越快開始試行越好。」 校方未與師生對話 相較於校方如火如荼進行自主治理的前置作業,憂心自主治理帶來不良影響的學生,也在去年12月舉辦了一場公開論壇,不過校方並沒有代表發言,僅列席參與,雙方在座談會上毫無交集,「反大學法人化陣線」感到不滿。林飛帆痛批,校方尚未針對自助治理的議題與校內溝通,而不論教授或學生,都不了解自主治理帶來的衝擊與改變,「當初學校打算在100學年度校務會議中投票表決過關,根本是黑箱作業。」 自主治理即將啟動,而第一階段試行的成功大學內,正反雙方的戰火已點燃。自主治裡究竟能將高等教育帶向何方,或許將是百年過後,台灣教育政策中值得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