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有牌朝上供,沒牌放水流」的體育發展模式

挑戰2023年世界杯女子足球賽,足球協會提出培訓計畫,但是核定計畫的體育署按照現有規定,只能給每位選手一天516元的零用金。因為足球沒有機會在奧運奪牌,政府的規劃裡單項世界杯地位又不如奧運,因此忽略足球雖然是臺灣冷門卻是全世界最熱門運動的事實,這次女足隊正好凸顯冷門項目培訓資源長期不足的問題。(陳楷報導)

無論是以前的體委會或者現在的體育署,主事者總是把「照顧選手需求」掛在嘴邊,但嚴格說來,政府照顧的是「有機會在亞奧運奪牌」的選手,項目冷門沒人看無所謂,反正一面金牌就是一面金牌。頂尖選手可以從學生時期靠集訓補助生活甚至小有積蓄,一路銜接到取得教師資格或進入公家企業隊伍拿鐵飯碗,但那些亞奧運裡沒有競爭力的項目,選手只要畢業就是失業,無論再有天分也得先找好工作餬口,萬一又不死心想要繼續選手生涯,入選亞奧運培訓隊等於拿到臨時飯票,但若是沒有達到各階段的培訓標準就不敬禮解散離開,就算是一路達標到參賽,大賽結束後還是一切歸零從頭再來。一般私人企業也很難接受這種動不動就請長假的員工,於是每兩年、四年就陷入重新找工作的惡性循環。

目前體育署的國手集訓費用規定,是根據選手參加的比賽以及過去的成績,每個月給予零用金。還沒有取得參賽資格的儲訓選手一個月9500,有資格的叫培訓給15500。如果除以30天,儲訓一天316元、培訓516元,國家隊選手承受生理跟心理的雙重壓力,集訓一日所得還不如去麥當勞打工半天,成為外界抨擊的焦點。

其實體育署還列有許多補助門檻,過去拿過亞運、世大運前三,或者奧運前八名的老將可以獲得每月兩千至兩萬不等,本屆如果已經取得參賽資格也加發三千到一萬,另外大學畢業沒有工作的培訓選手,一個月可以再拿三萬元生活津貼。公家機關或者學校請長期公假的選手,體育署也補貼代課鐘點費。但如果沒到八強,那些世界排名三、五十乃至百名外的選手或團隊,就只能靠協會或企業贊助,甚至選手自己投資自己。

所以這份要點簡單說就是論功行賞,有奪牌有錢拿,到了亞奧運戰場獎金更是百萬、千萬起跳,認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卻忽略了國際運動項目百百種,拚成績各有難易不同,這次的世界杯女足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參賽規模擴編到32隊情況下出線,重返暌違30年的世界杯機會,但中華隊的實力,認真評估只能算是亞洲二級隊伍,即使全心投入集訓備戰也不一定能圓夢,難度不下於奧運門票。但是在國家的辦法裡只認奧運,對於每四年盛況不遜於奧運的世界杯足球賽乃至女子世界杯,重視程度遠不如其實沒有多少外宣效果,但國內熱鬧滾滾的棒球12強。

這次的女足隊培訓計畫,在球評發聲跟立委施壓後,體育署馬上開協調會專案處理,但並不是每個項目都像女足這樣有媒體民代關心。其實體育署並不是沒有預算,只是過去習慣計算投資報酬率,眼前沒機會奪牌的項目,培訓經費資源硬是差一截,連出國比賽都不肯給參賽資格。強者恆強而弱者越弱,最後根本沒有選手願意投入冷門項目。當我們羨慕國際賽日本韓國選手量多質精,每種運動都出明星時,也許應該回頭思考這種「只問收穫,不問耕耘」的補助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