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肝補肝」到底行不行? 肝病權威傳授你「保肝8字原則」

冬令進補、以形補形是許多老饕的喜好,那「吃肝補肝」到底有沒有效?對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醫師用8個字「傳授保肝最好原則」。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醫師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許金川醫師

許金川教授在專欄文章「粉肝?柴肝? 看看你是哪種肝」撰稿指出,豬肝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是許多老饕的最愛。豬肝內含有多種維他命及礦物質,同時它也含有高量的膽固醇。事實上豬肝也跟人肝一樣,是豬體內代謝解毒的器官。因此,飼料中的各種農藥、抗生素、廋肉精等等也都會經由肝臟解毒排出。這也是近年來不少人有疑慮,不大敢吃豬肝的原因。

豬肝內也囤積多餘的脂肪,形成像人類的脂肪肝,整個肝臟會腫大,外觀粉紅色,因此有粉肝之名。由於粉肝內充滿了多餘的脂肪,因此吃起來像近年來出名的黑鮪魚一樣特別可口。

至於柴肝,就是肝臟因纖維化或硬化而變硬,像木柴一樣硬梆梆的。在人類柴肝多因B肝、C肝病毒感染而來,這兩種病毒只感人類及猿猴等靈長類。

在全世界感染B肝的人約有2.57億人,C肝也約有7100萬人。在台灣B肝就有200多萬人,C肝約40萬人,因B、C肝引起肝硬化、肝癌而往生者有一萬多人。許金川教授說,我們要保肝就盡量不要傷肝,「飲食均衡、新鮮自然」是保肝最好的原則。

至於動物的肝臟,原則上是營養品的一種,但許金川教授提醒「不宜吃太多」,因為動物內臟有膽固醇,吃多就會過量;肝臟裡可能也含有殘餘的農藥或藥品,影響健康。許金川教授:「各種新鮮自然的蛋白質脂肪,都是選擇食用,比如說豬肉牛奶或是魚肉這些,不同蛋白質含有不同胺基酸,我們需要不同營養品,所以我們要飲食均衡就是這個道理。」不管如何,「吃豬肝,想人肝」在享受可口美味的豬肝之餘,也要摸摸自己的肝,想想自己的肝是哪一種肝,有沒有粉肝或柴肝,好心肝還是壞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