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童回顧展」時代回憶滿滿! 曝光多位大咖30年前青澀模樣

圖前中為澎恰恰、圖前右為阿西陳博正。(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圖前中為澎恰恰、圖前右為阿西陳博正。(圖/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記者潘鈺楨/台北報導

今年即將迎來金馬60,回顧一甲子的華語電影發展,80年代初由美術轉任導演的王童佔有重要地位。他在1981年即以處女作《假如我是真的》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肯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下稱國家影視聽中心)在今年四月透過「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帶領觀眾回到王童所處時代的脈絡,重新認識這位劃時代的臺灣導演。

從視覺開始建構起對電影製作的認識,自幼習畫的王童,從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業後,便加入中影製片廠。他陸續與李翰祥、李行、白景瑞、陳耀圻、胡金銓等多位大導合作學習,十年來練就扎實電影美術的基本功。隨父母自中國來臺的成長過程,使他的創作在無形之中擁有了一種使命感:想以電影為臺灣書寫歷史。在拍完《看海的日子》(1983)之後,王童開始對這塊土地上的人物與情感有了更多感觸,並想從不同時代的小人物著手,反映不同時代的臺灣情貌。他過去受訪時就曾表示:「時代變遷下,這種離散的電影很多,離散發生了,石頭丟下來產生的漣漪越來越大,故事就產生了。」

「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劃時代的台灣導演。(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帶領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劃時代的台灣導演。(圖/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提供)

王童的「臺灣三部曲」,《稻草人》(1987)、《香蕉天堂》(1989)、《無言的山丘》(1992)應運而生,系列作品精準刻劃在社會底層掙扎、努力維持個人尊嚴的庶民形象,結合他深厚的美術底子,透過影像細節與質感雕琢,讓人身歷其境故事時代背景下的生活風采。同時也能看到多位資深男星、知名女演員三十年前登場大銀幕的青澀模樣。包括鈕承澤、楊貴媚、趙正平、林美照、澎恰恰等人,以及當年以電影《看海的日子》獲得第20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陸小芬。

王童超過五十年的電影生涯,完成了15部劇情長片。與侯孝賢、楊德昌、萬仁等臺灣新電影健將,為80年代的臺灣電影帶來了嶄新風貌。此次「在歷史的荒地造景:王童導演回顧展」,回溯其創作原點,展映早期改編傷痕文學的《假如我是真的》(1981)與《苦戀》(1982),並選映9部歷史題材的作品,經典的臺灣近代三部曲不可少,亦有難得一見的《看海的日子》台語版,武俠片《策馬入林》(1984),另特別放映他擔任美術指導的《天下第一》(1983)。

除了放映之外,更邀請各界重量級影人與王童導演進行延伸座談。有作家黃春明、導演魏德聖、影評人塗翔文,以及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藍祖蔚,以電影美學、歷史、鄉土文學等角度,邀請影迷再次爬梳他獨樹一格的創作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