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飯之亂」裡的柯文哲氣味
⊙石牧民
動畫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之中,有一個「精神核心」的橋段。這個橋段說的其實是人內在的本質。所謂相由心生,為人正直、溫暖的炭治郎,他的精神核心顯現為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其中有友善而樂於助人的小精靈徜徉;看起來畏縮,臨事逃避,只關心美少女的善逸,精神核心則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面有鬼魅一樣的善逸本人在巡邏,杜絕並非美少女的外人混入;而從小在山林的弱肉強食中成長的伊之助,只會用競爭來界定自己與旁人的關係,在他的精神核心中,伊之助自己就是一個山大王。
我們都得喝「社會化」的孟婆湯
這個「精神核心」的橋段,表現人外在的行為模式和內在本質之間存在著一種有跡可循的正相關。但是它真實的樣貌,畢竟不是單單從外在就能夠看見的。跳脫動畫、漫畫虛構的框架來說,內在精神核心和外在行為模式之間的落差,我們通常叫做「社會化」。我們心有所想,有時不吐不快,但也知道顧慮他人的感受,於是有所保留。這叫社會化,又叫做世故。
但上天眷顧台灣,給了我們一個柯文哲。這個柯文哲,從台大醫院地下室一路走到台北市長,再到台灣民眾黨主席(每次講到這個黨的名字就覺得我們愧對蔣渭水),現在要參選總統。這個柯文哲,在台大醫院地下室時對下屬自稱「主上」;在台北市長、民眾黨主席任內公開將他的幕僚蔡壁如指為「太監」,也在公開會議上要賴香伶把自己家的「狗」牽回去管;作為台灣民眾黨準總統候選人,則再度把依章程駁回他在北流假裝辦演唱會其實從事政治活動之申請的公務人員比擬為「太監」。
那敢情是太好了。台灣主要政黨之一的黨主席以及準總統候選人甚至還沒當選總統已經將自己視為皇帝。至於所有的別人,只要他有頂頭上司,則不是狗就是太監。自己人(蔡壁如)可以是太監,籬笆以外的人(政敵市長麾下的公務人員)也可以是太監;自己人(同黨賴香伶的下屬)可以是狗,政敵(如批評柯文哲的立法委員洪申翰)也可以是狗。
滿嘴「太監」、「狗」的非世故(小人)
我們討厭的人,面目可憎,在心中「太監」啊,「狗」啊地罵,那是有的。柯文哲天賦異稟,和我們所有人都不一樣,他會公開說出來!用「太監」、「狗」來公開罵人將要衍生的後果,完全不在柯文哲的顧慮之內。他可說是我們之中最不社會化,最不世故的人。這樣的人,有人要選他擔任元首,當總統,負責最需要謀定而後動的外交和國防事務?
近幾個禮拜以來,「柯文哲獲得多數年輕人支持」一直是公共論壇上熱議的主題。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嘗試用學理分析,有人(其實就是在下我)認為關鍵不在「年輕人支持柯文哲」,而是「(舉世的)年輕人(都)討厭執政黨」;台灣的年輕人不支持中國國民黨而寄望柯文哲,已經可說是民主運動中的進展。但直到近幾天,「年輕人支持柯文哲」才出現了有理路可循的脈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財營學生到熱炒店聚餐,店家號稱「吃到飽」的白飯供不應求,憤而糾眾群聚刷負評的事件,實際上寫滿了「柯文哲」。
柯文哲的血盆大口打呵欠以及吃相,那不消說了。但柯文哲很在意「吃飯」,一、兩個月前才成為輿論焦點。作為準總統候選人的柯文哲,訪美的成果主要有兩點:葛來儀公開評論作為政治人物的柯文哲「dishonest」(沒有誠信),「葉教授的國際關係學院」的版主葉耀元教授回顧柯文哲在休士頓出席活動時第一句問的話就是「什麼時候吃飯?」
柯文哲很在意吃飯
柯文哲很在意吃飯。我們的年輕學子也很在意。熱炒店提供的白飯不夠,的確也會是不夠愉快的用餐經驗。對於白飯,沒飯,補飯,學生和店家至今仍各執一詞。但其實也無關宏旨。近來所謂「白飯之亂」的北科大熱炒店事件,實際上就這麼一句話:「白飯不夠吃,所以群聚刷負評。」上述那一句話,分作兩個部分。兩個部分都能夠以柯文哲所沒有的社會化來理解。
「飯不夠吃」,是哪年哪月哪個時代的焦慮啊?柯文哲最崇拜的毛澤東專政下的中國,那個時空中才有「飯不夠吃」的焦慮;柯文哲死法一直在變的阿公那個時空下的台灣,才有飯不夠吃的焦慮。店家提供的白飯不夠了跟飯不夠吃,是兩回事。白飯不夠,是整體有剩餘,只是在特定的客觀條件下暫時不足,而且有其他解方;飯不夠吃,則是社會整體匱乏叫做飯的這種東西,而且別無辦法。在富足的社會中,要不要在白飯不夠的情況下生氣成飯不夠吃的樣子?這是一種社會化的考慮。
另外一種社會化的考慮則是富裕社會中「懂得吃飯穿衣」的氣度。具體而言,就是文化上「熱炒店是不是吃飯的地方?」不是的。熱炒店是宮保雞丁、蔥爆牛肉、紅燒鐵板豆腐、豆豉炒水蓮……,一道一道慢慢吃,一邊或大聲或小聲地天南地北;中間產生空檔,招來辛苦的酒促小姐點一手啤酒。沒有人會在熱炒店把白飯當作焦點。知道熱炒店的文化,沉浸在那種文化中三兩個好友(或者北科大資財營三十個好友)「kau-puê交陪」,而不是埋頭扒白飯,也是一種社會化的考慮。
刷負評的年輕人或許氣盛而已,但年過60的中二屁孩像話嗎?
即便真的白飯吃不飽,餓得發慌,敗興而歸,如果糾眾刷負評,那便不是在「評論」,而是在「報復」。不去報復,不去群聚刷負評,並不是認同商家做得對,或忍氣吞聲自認倒霉。而是預先已經想到群聚刷負評將要產生的後果。會輿論譁然,會網路公審,會校方、師長礙於校譽及公論而要求道歉,會不情願地道歉而有人引發更大的風波……。預先設想行動的漣漪、行動的後果,也是一種社會化的考慮。
這不是做人處事只能逆來順受做「sin-pū-á新婦仔」,而是不以自己為中心地認知到社會上有圍繞著我們言行的利害關係人。一言一行所及、所牽涉,不僅僅是自己,還有別人,還有大於自己的團體。刷負評的報復,罵人「太監」或「狗」,或許都逞了口舌之快。但完完全全沒有建設性。只有毀滅,只有麻煩,只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其實是「年輕人支持柯文哲」的真正脈絡。也是上天眷顧台灣。我們看得見年輕人浮躁飛揚,衝動而失之幼稚,但他們長大就好,學得經驗就好,跌倒了爬起來就好。我們也看得見,台灣主要政黨之一的準總統候選人,五、六十歲了,競逐大位;但信口開河,言語張狂幼稚,說話、任事衝動而不思後果,竟然像極了還在念大學的年輕人,竟然是個中二屁孩。
作者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台灣文學博士。說和寫的能力還行。姑息不義則無法。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