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世代專題:「醣類」「糖類」怎麼分?糖尿病少吃糖為何澱粉也要控制?

隨著患者人數突破200萬,糖尿病已然成為台灣新一代的國民病。對於這些病友而言,控制飲食成了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必修課,除了應避免食用過多「含糖」飲料與甜食之外,連「醣類」食物的攝入量都要當心。究竟「糖類」跟「醣類」有何區別?糖尿病患者又該怎麼吃呢?

醣類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運作,當人體缺醣時,大腦無法正常運作,可能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變差甚至昏迷等現象。
醣類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運作,當人體缺醣時,大腦無法正常運作,可能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變差甚至昏迷等現象。(圖片來源:Getty)

「醣類」是什麼?

醣類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總稱,依結構可分為單醣類、雙醣類、寡醣類與多醣類四種。單醣是由一個分子構成的醣類,如葡萄糖與果糖;雙醣是由兩個單醣分子結合而成的醣類,包含麥芽糖與蔗糖等;寡醣是由三至十個單醣構成的醣類,如寡糖、木寡糖;多醣則是由十個以上單醣構成的長鏈醣類,包括澱粉與肝醣等。醣類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運作,當人體缺醣時,大腦無法正常運作,可能出現反應遲鈍、記憶力變差甚至昏迷等現象。

「糖類」又是什麼?

而「醣類」當中的「單醣類」與「雙醣類」,則可總稱為「糖類」,大多屬於舌頭一嚐能即刻感覺到甜的食物,包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與麥芽糖等精緻糖。食用後會使血糖快速升高,激發胰臟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當胰島素分泌量下降,便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徵之一,意即沒有足夠的胰島素可用來降低餐後上升的血糖值,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

延伸閱讀》哪種糖最對身體影響最大?《肝臟病學雜誌》:適量果糖、蔗糖仍使脂肪肝增加一倍

食用糖以後會使血糖快速升高,激發胰臟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當胰島素分泌量下降,便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徵之一
食用糖以後會使血糖快速升高,激發胰臟分泌胰島素使血糖下降;當胰島素分泌量下降,便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特徵之一(圖片來源:Getty)

「醣類」與「糖類」都會分解成葡萄糖供人體吸收

除了糖類(單醣與雙醣)之外,一般吃下醣類(寡醣與多醣)食物,並不會感受到明顯的甜度,但經過咀嚼後,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澱粉酶」會將澱粉等醣類分解成小分子的單醣或雙醣,易於腸道吸收。因此,不論是帶有甜味的糖,或是主食醣類,進入人體後皆會轉化爲葡萄糖,使血糖上升。通常結構越複雜的醣類,分解成葡萄糖所需的時間會越久,血糖上升的速度也較緩慢。

糖尿病患者除了糖類要少吃,為何連醣類澱粉類也要忌口?

由於澱粉類食物經消化道分解後,會變成最小分子的葡萄糖;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即為「血糖」,可經由血液運送至身體各細胞,提供養分及熱量。由此可知,澱粉類食物是引起血糖高低起伏的重要因素,病友除了應避免「高糖」食物攝取,也應正視吃下肚的各式醣類澱粉類主食。例如,平時可避開白飯、麵包或麵食等精緻澱粉;食用五穀飯、糙米、地瓜或山藥等低升糖指數(低GI)的食物,以減緩消化道吸收的速度。

然而,並非選擇低升糖指數(低GI)的食物,就能毫無顧忌地大量食用,患者仍應注重攝取的份量,因為這才是血糖增幅最主要的關鍵。攝取足夠且適量的「醣類」能使身體機能正常運作;而學會計算食物的含醣量,就能輕鬆控制血糖,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

延伸閱讀》減重不吃澱粉?專家建議:健康減糖飲食5原則

【糖世代糖糖危機】
什麼是「糖世代」嗎? 符合這條件就算
下午茶有陷阱 TOP10鹹甜點心大公開
「醣」與「糖」怎麼分?日常飲食小測驗
看更多「糖尿病」專題內容

含糖計算機馬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