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系列—有些緣分早已種下

蘇州夜景。示意圖:Getty image
蘇州夜景。示意圖:Getty image

李佳蓁 / 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碩士班(在學)、日文家教、日文社團老師

蘇州情緣

我和蘇州很有緣。

我是東吳大學日文系的畢業生,剛入學時師長曾和我們說過學校的創校史,東吳大學於1900年在蘇州創辦,英文名為「Soochow University」,之後中華民國遷都臺灣,東吳大學在臺復校。至今臺灣的東吳大學和大陸的蘇州大學為姊妹校,從校徽、英文校名,到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都相同,是兩所隔著海峽遙望、同根同源的學校。這次有緣能跟基金會的師長、學員一同踏上母校分身所在的土壤,內心十分澎湃、感恩,更提醒自己要珍惜這個機會,認真了解大陸的一切風土人文。

航班降落上海後,一行人即搭乘大巴前往旅程的首站「蘇州」。蘇州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古都,有許多古色古香的建築,如今蘇州作為大陸的科技新城名聞遐邇,城市呈現出古今合併、舊時代與現代交融的獨特樣貌。此行來蘇州的主要目的是參加江蘇省舉辦的「兩岸青年文化月」活動,三天兩夜的行程中,從飯店玄關擺放的暖心紙條開始,到蘇州民族管絃樂音樂廳的表演、慈濟中醫藥文化沙龍的演講,全都是用心妥當的安排。甚至在入住飯店的大廳有辦理當地手機門號、銀行開戶的服務,這些便民之舉都讓人感受到大陸釋出的滿滿善意。

除了周到的活動安排外,對蘇州印象最深刻的就屬「小龍蝦初體驗」,猶記得第一晚初次品嘗小龍蝦的鮮美,同團的臺灣學員對付小龍蝦時那手忙腳亂、紅汁噴濺的滑稽樣子令笑聲不絕於耳,但經過三天的鍛練,離開蘇州前大家都練就了一身吃小龍蝦的「嘴上功夫」。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最終帶著依依不捨的心向秀麗的蘇州暫別,啟程前往下一個城市「揚州」。

揚州底蘊

沒有煙花也不是三月,但我們在揚州看到的是比詩詞更美的風景與人文。從科技城蘇州前往揚州的車程約莫四個鐘頭,看著車窗外的高樓大廈漸漸轉為公園、民宅、小吃攤,沿途的街景變化饒有趣味,讓我不時打開地圖確認還有多久才能看到揚州的真面目。

揚州跟我想的一樣,是座步調緩慢、富有煙火氣的古城,但在揚州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比想像中更美好。待在揚州的兩天內,我們吃了許多特色菜品,酒席上陪同的官員也熱情地向我們介紹揚州的飲食文化,像大煮干絲、鹽水鴨、生醃河蝦都是難以忘懷的當地美食,肥美的河魚更讓我體驗到了「舌尖上的中國」。透過這些佳餚,我領悟到兩岸的口味如此契合,似乎在兩岸三地就沒有吃不慣的問題,應是所謂「中國心、中國胃」的最佳體現。

在離開揚州的當天早上,我們還體驗了揚州的「早茶文化」。據陪同的大陸官員所述,揚州是商業古城,經濟發展的早,所以有錢人特別多,有錢就會有閒,因此發展出揚州特有的「早茶文化」。早茶其實就是早餐的意思,不過揚州人吃早餐特別講究,有五丁包子、蟹黃湯包、豆沙包、松子燒賣、鴿子蛋、野雞蛋、軟糯香甜的糕餅。另外,早茶中最不可或缺的莫過於一壺熱呼呼的「好茶」,揚州茶葉有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綠楊春」。雖不如蘇州的碧螺春茶有名,但光聽到「綠楊春」三字,耳邊似傳來鳥兒的叫聲,鼻尖也能嗅到芬芳的一絲暖意,彷彿身處初春的碧綠中。茶水一入喉,身暖心暖,想必這就是揚州古城2500多年來的雅緻。

杯觥交錯之間

旅途當中幾乎每天都有與大陸官員的午晚餐,讓我首次體驗到中國式杯觥交錯的「飯局文化」。在臺灣偶爾也會吃酒席,但同桌的多半是親朋好友,鮮少有陌生長輩甚至官員作陪,因此有些緊張與不自在。陸方官員或許是看穿了一桌青年朋友的緊張,總是親切地和大家寒暄,並熱情介紹桌上菜品。飯局中少不了敬酒的場面,通常吃一頓飯下來得舉好幾次杯,我留意到,陸方官員和臺灣青年學子碰杯時,酒杯總輕輕擺在我們的杯子之下,這個細微的舉動打破了我對「政府官員總是趾高氣揚」的陳舊想像,此行出訪遇見的陸方官員沒有官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以客為尊的恬淡謙遜,相處起來十分舒適。

不過說到飯局,除了無止盡的敬酒也有不少輕鬆愉快的話題。記得在某個晚宴中,我身邊坐了一位陸方官員,他是一位好奇寶寶。除了詢問基金會甄選學員與發佈消息的方式、學員為何對交流活動有興趣外,還問了我們喜歡馬英九先生的理由。我們回答道:「因為看了馬總統上康熙來了覺得很可愛」。陸方官員馬上表示自己也有看過,甚至開玩笑地說我們都是被馬總統的個人魅力吸引過來的,這番幽默的態度讓氣氛和緩不少,雙方也更能敞開心胸交流。

在多次飯局中,身邊陪同的官員換了又換,席間有正經八百的話題、親切有禮的寒暄、點到為止的玩笑,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閒聊般的話家常」,這使我忘記對方大陸官員的身分,對方也似乎忘了我臺灣參訪學生的身分,雙方僅是作為「大陸人」與「臺灣人」在交談,坦然赤誠。

結語

這次的交流活動收穫很多,像「小龍蝦初體驗」和「早茶文化初體驗」都是印象深刻的第一次,不過最難以忘懷的仍是旅程中看到的一張張溫暖面孔。上到官員,下到飯店房務人員、小吃店老闆娘、計程車司機小哥,大家都以和善熱情的態度同我們交流,言談之間流露出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與「好感」。在對岸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刷新了我對兩岸關係的想像,有別於平時目光所及雙方網友們在社交平臺上的口水戰,原來現實之中的人們見了面是如此友好,讓我對兩岸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

最後想說,透過這次的交流活動,在蘇州、揚州見了很多有緣的人事物,跟基金會的其他優秀學員也更加熟識,旅途中經歷過的所有就像一股巨大的能量,提醒著我必須持續關注兩岸議題,並用自己的方式為中華民國和兩岸和平盡最大努力。期許我們青年學子不論身在何處、所學為何,都能在各自的位置拼搏出光彩,為深愛的家鄉做出貢獻,因為我相信,兩岸之間的緣分早已種下,斬都斬不斷。未來大陸與臺灣會開展出怎樣的篇章,全視新生代的青年朋友而定,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