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捱係客家人系列–清明才不是吃潤餅

【捱係客家人系列–清明才不是吃潤餅】

清明節吃潤餅這樣的習俗,是到台北念大學之後,加上跨世代的臉書發達,大家開始連清明節掃墓都上傳臉書,透過非客家朋友圈,我才知曉。潤餅於我這個新竹縣子民而言,就是一個帶朋友去新竹市城隍廟朝聖才會買的小吃,它對我來說並沒有任何特殊意義,自然也不構成習俗這等事。

小時候每逢遇清明掃墓放假前,學校老師都會特別撥放小段影片,告訴我們掃墓必帶的是–「水」;做為愛國愛家的死老百姓,我們當然會乖乖帶上好幾桶水,以免釀火成災。但除此之外,客家人還有另外一項必帶的祭品,那就是「艾粄」。

艾粄,順理成章的聯想到是由艾草製成。

艾草在華人心中一直有不可撼動的地位,驅邪避凶、驅蟲除穢,好幾次參加喪禮回家,大盆艾草水早就在家門外候著;而甄嬛傳也有提到,燒艾可顧胎。

身為華人成員之一的客家人,自然也相信這份道理,於是艾草入粄,壓扁,掛上客家人最擅長的炒製香料–蘿蔔絲乾炒蝦米佐豬肉丁混搭油蔥酥,接著捏成橢圓,墊上月桃葉或香蕉葉,入籠蒸熟。底下的葉片要墊什麼隨取得方便即可,我認為不礙事兒,因為真正致勝關鍵在粄皮的掌握以及客家香料的尊榮程度。

落落大方、皮軟餡香,拿來探望牙口不好的祖先很合適,等到拜祀中期,我們就會撥開分裝的塑膠袋,開始與祖先一同享用,世代同堂之喜。像這種祭拜得體、拿取便利、冷熱皆宜、貪吃歡喜、避凶趨吉的祭品神器,客家人愛它,相信你們一定也愛。

客家人做粄很有一套,粄條、粄圓、水粄、艾粄、粄粽,只要米能幻化成的魔法,客家人都會。因此,在桃竹苗客家繁盛地區,並沒有特定的地點才能找到販售艾粄菜包的店家,因為無論到觀光景點,抑或是市場老街,你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無時無刻的充斥在客家人的生活中。

另外,還是必須溫馨提醒,這個綠綠的迷你版浩克,稱之為「艾粄」,比稱「客家草仔粿」來的適切許多。嗚嗚,多學點客家話不行嗎!誰說會說閩南語的才是台灣人!

最後,祝大家清明連假愉快,再一天,就要上班囉:)

圖片來源: https://ppt.cc/fmu1ex

—延伸閱讀—
【捱係客家人系列-沒有極限的七霸】
https://ppt.cc/fu1s1x
【捱係客家人系列–沒有客家湯圓,冬至不能成節】
https://ppt.cc/faTwfx

文‧ 佐餐文字 Les mots à table

歡迎前往 三人紀實官網

歡迎追蹤「三人紀實頻道」FB粉專、IG @localgo.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