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鼻胃管還是胃造口?有品質的長照生活另種思考

作者:關鍵評論網 林奕甫

當長照議題隨著近期瓊瑤女士與平鑫濤子女們之間的討論而檯面化時,「鼻胃管」的使用與否也引發身邊有吞嚥障礙者家屬的共鳴。

鼻胃管,一根白色軟管,穿入鼻腔,經過咽喉與食道,末端到達胃部,為的是讓流質食物與水直接送到胃中,對許多重病臥床或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人,這是攝取營養、維持生命的方式。

然而,卻也有許多人不希望使用鼻胃管,尤其罹患絕症者,他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能有尊嚴、有品質的渡過。所以,他們不希望接受這類插管或侵入性治療,因為這些會增加額外的不適感。

不過,在討論鼻胃管評估機制之前,我們或許更應該去瞭解鼻胃管本身的優缺點,以及討論是否可能有取代的方式。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2012年到2015年間,住院病人中有使用鼻胃管的人數,大約在19萬到19萬7000人之間,佔所有住院病人的10%上下。而長期照護機構中,居住者使用鼻胃管的比例則達94.05%。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台灣長期照護中使用鼻胃管的需求很高,而鼻胃管因為便宜,而且容易更換,所以成為最常使用的營養攝取輔助工具。但是,由於鼻胃管會造成鼻腔與咽喉有異物感,而這樣的不適感,常導致插管者自己拔管的狀況,導致需要重新插管。

也因此,插管者也可能會被約束雙手,這樣的拘束會產生心理層面的不適,以及病患與家屬之間的衝突。外加鼻胃管位於臉部,存在感明顯,使用者也可能會因為不好意思以此面貌面對親友,而造成心理壓力。

另外,鼻胃管需要一個月更換一次,長期下來,由於頻繁更換的關係,可能會因為磨戳而造成胃壁出血,以及使得胃酸逆流,而造成食道炎等問題;也可能因爲管線的長期壓迫,而對鼻孔與食道而造成壓傷或潰傷。

以上種種都是長期使用鼻胃管的缺點,而這類灌食的方式,除了使用鼻胃管之外,其實還有其他選擇:胃造口。胃造口就是直接從腹部製作一個灌食管道,連結到胃部。因為管線開口在腹部,可以用衣物遮掩,不易察覺,相較於鼻胃管,胃造口的管線半年或一年以上才需更換一次。

與鼻胃管相比,胃造口不會有鼻腔與咽喉的不適感,相對比較不容易脫落,也不會因為長期使用,產生潰傷與食道炎等問題。但是腹部開口周邊,則需要適當護理,以防感染。

若是從長期營養提供來看,胃造口因為管線較大,可以灌食較多樣的食物,所以可以提供較好的營養。根據研究,以白蛋白(Albumin)做為營養狀況指標來看,使用胃造口者的營養狀況,顯著比鼻胃管來得好。

而胃造口較大的缺點與不便,就是放置與更換胃造口管線,比鼻胃管來得麻煩,需要搭配內試鏡加上外科手術處理。

從這些胃造口的特性來看,胃造口可以讓使用者獲得較好的營養,不會有長期使用的壓傷與傷害,半年或一年以上才需更換一次。這樣來看,胃造口其實比鼻胃管更適合給長期照護使用。

但是,台灣的使用比例卻很低,在長期照護機構中,居住者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達94.05%,而胃造口的比例卻只有1.39%。這是為什麼呢?

這樣的差異可能來自兩個原因,第一是健保與費用問題,2009年以前,胃造口未納入健保,病患需全額支付,而2009年後技術費用雖有納入健保,但是病患仍需自行負擔材料費用,費用大約需一萬元上下。第二則是傳統認知問題,傳統中,大多數民眾對於在身體上開洞有著將強烈的排斥感,總覺得比較危險與傷身。

以上是鼻胃管與胃造口的優缺點比較表,提供給大家參考,未來,若是遇到自己或親友,不得不接受長期灌食的時後,或許可以考量使用胃造口這個方法,藉此獲得比較好的營養,以及較有品質的長期照護生活。

推薦文章:

  1. 用畢業考丟書的傳統,延續成功高中反抗體制的「成功精神」

  2. AV女優之死:推理小說《復仇女神的布局》揭開成人電影產業面紗

  3. 看什麼影片學英語最好?精選最適合英文初學者的影片教學清單

  4. 一個正在進行「藍鯨挑戰」的少年,全世界網友阻止他走向自我毀滅

  5. 美國體操國手的初戀樂園